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并分析成年人水平型斜视矫正术术前、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总结不同术式对术眼屈光状态的影响及之间的差异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对斜视术后屈光状态改变的发生机理和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完善水平斜视矫正术的手术设计提供参考,同时,对水平型斜视合并屈光不正的患者术后的屈光矫正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运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行水平眼肌斜视矫正术的成年患者57例共76眼,其中外斜视37例50眼,内斜视20例26眼。年龄范围16岁~49岁(平均年龄23.16岁),均为第一次行眼部手术。手术前一天、术后四周、术后八周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收录数据包括:柱镜屈光度、球镜屈光度、等效球镜度;角膜地形图中中央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五个象限的角膜轴向平均曲率数值,Dk值。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组:A组(17眼)为外直肌后徙组,B组(13眼)为内直肌后徙组,C组(33眼)为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组,D组(13眼)为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组。对各组术前、术后四周、术后八周的各数据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角膜地形图曲率的改变:A组(外直肌后徙组)颞侧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中央区、鼻侧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有不同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方、下方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内直肌后徙组)鼻侧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中央区、颞侧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有不同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方、下方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C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组)颞侧、中央区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鼻侧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上方、下方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D组(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组)鼻侧、中央区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颞侧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上方、下方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2角膜地形图Dk值的改变:四组Dk值术后四周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变化有显著性(P<0.05);四组Dk值术后八周均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3验光结果:球镜屈光度A、B组术后四周、术后八周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C、D组术后四周较术前稍减小(P<0.05)、术后八周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柱镜屈光度四组术眼术后四周均较术前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特殊差异(P>0.05)。等效球镜度四组术眼术后四周、八周均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水平眼肌斜视术后角膜曲率在早期会有所改变,因术式不同,改变不同。2术眼角膜Dk值早期均不同程度的增大。3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上升,单眼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剂缩短截除术后对散光度的影响较单眼单条直肌后徙明显。4单眼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剂缩短截除术虽然会引起术眼早期球镜屈光度减小,但等效球镜度无变化。5术后眼屈光状态存在动态变化,此改变同角膜的形态变化有关,术后一段时间可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稳定后第一时间验光配镜矫正视力对屈光不正患者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