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药物抗凝与腔内治疗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我中心2015年01月-2016年09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ac-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了单纯药物抗凝治疗或腔内手术治疗(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吸除治疗及机械性血栓吸除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出院时测量膝上、膝下周径和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院后3月,6月及12月进行随访。统计分析患肢治愈率,有效率,静脉通畅度;治疗期不良事件(新发肺栓塞(pulmomary embolism,PE)、皮下出血、穿刺点血肿等)发生率;随访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复发率,血栓后综合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急性I-F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腔内治疗组与抗凝组:治愈率(膝上:58.8%vs12.5%,膝下:53.9%vs 10%),有效率(膝上:96.1%vs 65%,膝下:97.1%vs 75%),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静脉通畅程度:Ⅲ级(18.6%vs 5.0%),Ⅱ级(77.5%vs 22.5%),Ⅰ级(3.9%vs 72.5%),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综上腔内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静脉通畅度明显优于抗凝治疗组。治疗期两组新发PE、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腔内组穿刺点血肿、血红蛋白尿、造影剂相关肾病、继发性血栓形成等,使治疗期腔内组不良事件种类及发生率高于抗凝组。随访3月时腔内组静脉通畅度优于抗凝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6月时DVT复发率(7.8%vs 22.5%)、PTS发生率(15.7%vs 37.5%),腔内组均低于抗凝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及12月时Villalta评分腔内组均低于抗凝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腔内治疗三组之间:治愈率,有效率,静脉通畅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种腔内治疗方法对急性I-FVT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治疗期新发PE、皮下出血、穿刺点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吸栓与吸栓+溶栓组发生血红蛋白尿(23.3%vs 19.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溶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月时腔内三组间静脉通畅度无明显差异;6月时DVT复发率、PTS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月及12月Villalta评分比较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腔内手术治疗急性I-FVT的近、中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抗凝,但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2.腔内三种方法在急性I-FVT的近、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期吸栓治疗不良事件较多,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