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曾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这场运动首先是由国内的众多学术团体和知识分子倡议的,他们抱着挽救中国农村经济和文化现状、从而挽救整个中国命运的愿望,呼吁加强乡村建设。随着乡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至30年代该运动已不单单局限于民间,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也参与进来,将乡村建设运动推向了高潮。至此,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参与到这项改造农村的浪潮中来。虽然乡村建设运动的基本出发点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发展农村经济等,但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各地的乡村建设工作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乡村建设浪潮的推动下,青岛也率先投入了这一运动。早在20年代,青岛即颁布了相关法令,提倡实行乡村自治,但收效不大。直到1931年沈鸿烈担任青岛市长后,青岛的乡村建设运动才真正发展起来,并在沈氏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沈鸿烈主政时期所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作为青岛未来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规划的,它将青岛乡村同青岛市区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具有时代眼光的乡村改造和建设活动。主持青岛乡村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各乡、区建设办事处,它们会同市工务局、教育局、社会局、公安局、农林事务所等单位,共同派遣专业人员常驻每个乡区,确实将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采取“官治辅民治”的方式,由政府出面进行乡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文化建设工作,大量拨给公款,逐渐带动乡民的积极性,使得乡民能够不断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运动中来,促进了各乡区的快速发展。通过短短几年的乡村建设,青岛各乡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同市区一样都获得了快速发展。1937年,青岛被国民政府誉为“模范市”。沈鸿烈主政时期所进行的乡村建设,为青岛后来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本文试图通过对30年代前期沈鸿烈主政下青岛乡村建设过程的研究,探讨其特色、成就所在及其对青岛后来发展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