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化学物致癌性,主要依靠哺乳动物长期诱癌实验。但其实验周期长,饲养条件要求严格,受试动物的敏感性和给药剂量常影响实验结果。而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恶性转化实验既能反映化学物的致癌性,又能弥补动物诱癌实验的不足。因此,作为对长期诱癌实验的补充其结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细胞体外恶性转化实验的起始点是致癌物导致细胞遗传物质改变,终点是细胞成瘤能力的改变,转化过程中则伴随有细胞形态、细胞生长能力、生化表型等的变化。本实验就以致癌物作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后传代细胞集落的形态学改变为切入点,寻找人源细胞体外转化的早期形态学标志,持续观察由不同形态集落而来的两株细胞随传代其生长特性、细胞构成、细胞遗传物质及细胞成瘤能力的变化,进而探讨肺肿瘤组织发生、人源细胞体外转化的形态学标志和基因组学改变等问题。期望建立一种以人源细胞为实验材料的化学物致癌性评价简化模型。 本研究在我室袁素波、陈光宇、周喆等人先后进行的赛替派(Thiotepa,TEPA)、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BEAS-2B恶性转化、裸鼠接种成瘤及转化细胞、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转化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以遗传毒性致癌物赛替派、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环磷酰胺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丁基羟甲苯(butylated hvdroxytoluene,BHT)对BEAS-2B细胞进行染毒,克隆接种。一方面观察比较所产生的集落形态学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以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核型分析、基因芯片、裸鼠接种成瘤等技术对赛替派染毒BEAS-2B后两种不同形态集落来源的细胞的生长特性、细胞构成、遗传物质改变及其致癌性进行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在遗传毒性致癌物赛替派、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染毒BEAS-2B细胞一定时间后,其传代细胞可形成两种形态差异很大的集落(克隆):一种集落与BEAS-2B细胞集落相似,细胞呈纺锤形、长梭形,胞核卵圆,胞浆少而淡染,细胞排列松散,呈放射状或略呈车轮状,我们称之为松散型集落(S-colony);另一种集落为数比较少,胞体大而圆,胞浆丰富,核嗜碱深染,细胞排列紧密,集落呈圆形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