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017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都在稳步推进,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耕地的不合理利用、大面积的抛荒现象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也给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尤其是土地环境带来了难以逆转的影响:土地环境恶化,化肥的大量施用,使得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产出不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能够补充耕地,从而为缓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重要保障。
本研究在查阅、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括国内外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研究进展;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采用“限制性因子”法,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和区位等四个方面选择因素,评价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与限制性,并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进行分级评价,利用ArcGIS的分析功能对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主要结论如下:
(1)福建省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为31097.53公顷,其中漳州市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多,其次为南平市和三明市,厦门市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小。
(2)福建省宜耕耕地后备资源中宜耕一级面积为7451.28公顷,占所有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 23.95%;宜耕二级耕地后备资源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42.52%;宜耕三级和宜耕四级分别占23.4%和10.13%.不同级别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在各个地级市间分布不均,其中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各个级别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多;福州市、莆田市、厦门市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少;福州市各个级别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为平均;宁德市的耕地后备资源以宜耕二级为主,其他三个级别分布较少。
(3)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地形坡度,其次为生态条件、耕作便利度、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和土壤母质,在排水条件、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壤污染状况这四个方面的限制性较小。不同的地级市涉及的限制性因素不尽相同,但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除厦门市外均为地形坡度。不同地级市各限制性因素影响程度不同,与其它城市相比,厦门市在生态条件、排水条件、盐渍化和耕作便利度方面受限制的程度更大;漳州市在土层厚度和土壤母质、土壤质地上有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大的限制性。
本研究在查阅、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括国内外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研究进展;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采用“限制性因子”法,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和区位等四个方面选择因素,评价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与限制性,并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进行分级评价,利用ArcGIS的分析功能对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主要结论如下:
(1)福建省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为31097.53公顷,其中漳州市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多,其次为南平市和三明市,厦门市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小。
(2)福建省宜耕耕地后备资源中宜耕一级面积为7451.28公顷,占所有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 23.95%;宜耕二级耕地后备资源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42.52%;宜耕三级和宜耕四级分别占23.4%和10.13%.不同级别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在各个地级市间分布不均,其中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各个级别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多;福州市、莆田市、厦门市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少;福州市各个级别的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为平均;宁德市的耕地后备资源以宜耕二级为主,其他三个级别分布较少。
(3)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地形坡度,其次为生态条件、耕作便利度、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和土壤母质,在排水条件、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壤污染状况这四个方面的限制性较小。不同的地级市涉及的限制性因素不尽相同,但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除厦门市外均为地形坡度。不同地级市各限制性因素影响程度不同,与其它城市相比,厦门市在生态条件、排水条件、盐渍化和耕作便利度方面受限制的程度更大;漳州市在土层厚度和土壤母质、土壤质地上有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大的限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