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β-FeSi<,2>和α-Si混合结构稳定性与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β-FeSi2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正交晶体结构,直接带隙0.85-0.87ev,对应的波长是1.3-1.5um,理论光电转化率可以达到16%-23%;β-FeSi2又是环境友好型半导体,合成它所需要的元素即含量丰富又安全;β-FeSi2还可以与硅工艺兼容,正是这些优点使其在硅基半导体器件、光电器件、热电器件及光伏器件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因为β-FeSi2具有高的光吸收能力,有望用于新太阳能电池。然而它的带隙性能还没有一个定论,激发能得到光信号还比较弱,难以达到应用所需要的水平。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经成功的制备了纳米β-FeSi2颗粒/a-Si多层膜,并在室温测到其发光性能,但是在对纳米β-FeSi2颗粒/a-Si多层膜微结构表征过程中,发现850℃/8h退火后纳米β-FeSi2颗粒出现层间扩散趋势,本次实验试图对多层膜进行更长时间的退火,专门研究退火对纳米β-FeSi2颗粒/a-Si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尝试采用其它的实验方法制备铁硅薄膜。制备所得薄膜对其结构、成分及光学性能进行检测和分析。论文分以下两部分: 1,利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Si(100)基片上成功的制备连续性和平整性较好的Fe/Si多层膜,经过850℃/12h退火,发现薄膜相组成没有变化,但是结构不再稳定,其中令人惊奇的是退火后形成一层厚厚非晶Si层,非晶Si主要来自于基体硅的非晶化,当硅的沉积时间长时,原来多层膜中的非晶Si也有贡献。非晶层的起始生成位置是在β-FeSi2颗粒一侧。非晶层的长大需要基体Si扩散做补充,同时剩余多层结构中反应生成的β-FeSi2相会越过非晶层扩散到顶层铁硅化合物层。非晶硅向基体硅的推进是需要Fe的存在。界面前沿的少量Fe元素的存在催化了晶体Si到非晶Si的转变。样品中铁硅非晶对样品的吸收有明显贡献。 2,利用微波ECR等离子体源增强非平衡磁控溅射法,在Si(100)基片上成功制备了非晶铁硅薄膜;并探究铁硅沉积功率的改变、氢气的加入与否和退火对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样品经过850℃/4h退火处理后,Fe的功率40W和50W的样品成功制备埋入非晶中的β-FeSi2颗粒;对退火前后样品的带隙进行测定,发现一定配比的铁硅非晶对样品的吸收也有贡献,证实一定配比的铁硅非晶有半导体特性。
其他文献
低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拥有了不同于宏观材料的独特性能。二茂铁的发现为低维纳米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这种由金属原子与环状配体分子组成的三明治分子,由于其
本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采用磁控溅射法(Magnetron Sputtering)法在SrTiO3(100)基片上制备了不同沉积温度的La0.5Sr0.5CoO3(LSCO)氧化物薄膜。薄膜的X射线Ф扫描证明在
上个世纪末,光纤通信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发展.光纤已经成为通信网的重要传输媒介.在光纤的传输过程中对信号进行光学放大对大容量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长距离骨干通信系统至
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结合了傅里叶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的泵浦探测4F成像技术研究了克尔液体、有机大分子和半导体的光学非线性动力学。  我们利用高斯分解方法和零阶汉克尔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