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历史城镇不断遭到城市发展的挑战与破坏,呈现遗产孤岛化和碎片化的现象,风貌遭到破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我们应当意识到历史文化对城镇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城市发展中延续历史文脉已经成为历史城镇的普遍需求。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类历史遗存比较丰富的城市,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然而对于更广泛存在的一般历史城市来说,城市文脉往往让步于城市建设,处于被忽视的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历史城镇不断遭到城市发展的挑战与破坏,呈现遗产孤岛化和碎片化的现象,风貌遭到破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我们应当意识到历史文化对城镇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城市发展中延续历史文脉已经成为历史城镇的普遍需求。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类历史遗存比较丰富的城市,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然而对于更广泛存在的一般历史城市来说,城市文脉往往让步于城市建设,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历史遗存较少、历史风貌欠完整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认知城市文脉,实现文脉延续,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一般历史城市普遍面临着城市风貌淡化、格局破坏、文化丧失的问题,急需开展文脉延续工作。近年来,“历史性城镇景观”(HUL)将“遗产”的概念扩展到所有城市遗产,从层积性与关联性的视角出发研究历史演变过程及各类文脉要素,体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从物质遗存向文化脉络的转变,对于一般历史城市文脉延续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本文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对一般历史城市文脉延续研究提出了具体可操作且具有普适性的方法与路径,包括基于层积性的区域演变特征和文脉要素识别、基于关联性的文脉特征认知和要素整合以及整体性文脉延续策略。并将其运用于溧阳的城市研究中,对溧阳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层积研究,深入挖掘各类文脉要素,结合公众调查总结了溧阳文化特色和价值,采用基于关联性的资源整合方法,以空间为载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提出了城市文脉延续策略,落实在城市空间的各类规划与节点设计中。
其他文献
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演化的地域性建筑设计和场所营造正在成为中国当下建筑创作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之一。 在云南大理地区,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主要代表的白族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该地被广泛建造和使用。大理古城片区是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本文的研究客体——大理书院项目位于大理古城风貌协调区之内,是集展览、研学、会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基于自身特性的土家族传统木结构民居的活化利用方式,并试图为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活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土家族民居变迁,从干栏建筑演变至今,其基本结构体系一脉相承。土家族民居在聚落形态和民居类型上对地理、气候和商贸均有所回应,建筑形态随社会需求发展。在对土家族民居类型的研究中,总结了不同类型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分析了土家族不同公共空间的共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越发深入,全民健身运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但是目前大部分体育公园的建设都是按照成年人的使用标准进行,针对夏热冬冷地区老年人使用体育公园的季节性规律以及体育公园的适老化设计研究和实践非常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安全性,舒适性得不到保障,在这种
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是建筑学和建筑设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筑的知识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复杂,建筑和结构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成为单独的学科领域。在如今建筑创作中,一方面,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往往需要经过数次博弈才能达成一致,为了追求建筑空间形态和结构设计的创新,需要提高博弈的效率,而结构优化算法的高效性为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建筑工
城市化发展使得信息传播与交流管理产生了新的需求,催生了办公模式的多样以及办公空间的改变。进行知识创造与应用的研发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研发人员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进行着交流和创造,需要更自由且高效的场所去支持。本文以南京英发睿能创新园项目为背景,关注人文、社会领域类的研发建筑设计。针对自主创作型的研发活动,探讨如何通过研发办公动态空间设计,以一种打破传统的方式,构建更利于研发人员工作的场所
闽南(泉州、漳州、厦门)地区因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传统和现代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1978年以来,闽南地区一向是我国旅游度假建设发展的其中一个重点地区,90年代后,随着度假酒店(Resort Hotels)这一类型的建筑从海外的引入,该地区度假建筑则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而闽南作为沿海旅游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人口的增长仍然保持上升趋势,度假建筑受到两种影响,其建设也将长久继续下来。经
城市色彩系指城市空间中色彩物质载体与感知主体的相互作用与分布状态,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城镇色彩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一城千面,千城一面”的乱象;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色彩规划模式发生转变;数字化工具的更新换代也催生出新的色彩规划方法。因此,对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刻不容缓。论文尝试从色彩规划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基于量化评析的中小城市色彩分级规划方法体系,在关联城市规划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发展的阶段,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需求日益高涨。城市设计作为“设计城市”的意象性活动,被认为是解决城市问题、创造和改善城市空间的有效手段之一。相较于仅仅关注与物质空间环境的形式的城市设计观,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观将空间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作为形态和环境塑造的出发点,是切实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途径。经典的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曾对研究人造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迈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环境、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先进和可行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方法,成为了城市设计者所关注的重点。本文选取瑞典绿色建筑委员会可持续性城市设计实验室所研发的Citylab可持续性城市设计导则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借鉴,针对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和实验
论文基于当下的传统乡土建筑保护需求和乡村建设需求,选取了湘赣边界的传统乡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总结其根植于地域气候的适应机制,并通过剖析笔者参与的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设计与实践项目探讨如何有效的将传统的气候适应性做法转换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实现平衡适宜的可持续性乡村建设。 本文从分析湘赣边界乡土建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气候背景入手,重点探讨了该地区夏季湿热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乡土建筑的深远影响,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