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1937-1949)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篆刻艺术也在这个特殊时期获得重大发展。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篆刻艺术不仅是近现代篆刻史,更近现代艺术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既是清末民初篆刻艺术的自然延续,同时又是联接民国和当代篆刻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它在保留了民国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又具有抗战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国民政府内迁后,国内大批的文学艺术精英汇聚于陪都重庆。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不仅创作出大量篆刻精品,并且取得了丰富的印学理论研究成果。因此,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篆刻艺术水平代表了当时全国篆刻艺术的水平。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从事篆刻艺术活动的人士主要由两大群体构成,分别是:以学者、艺术家为主的文化艺术精英群体和以挂牌鬻印维持基本生活的普通印人。他们在“抗战救国”、“民族至上”的旗帜下,冲破了风格流派、身份地位之间的种种障碍。通过成立印学社团,举办篆刻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近代篆刻艺术史上一次深度的融合。从而显示出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篆刻艺术强烈而鲜明的风格特征:一、不同流派印风相互交融;二、碑版吉金文字成为篆刻创作的主要取法对象;三、印面布置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抗战胜利后,这些篆刻艺术家又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而分散至全国各省市。因此,抗战时期陪都篆刻艺术对当代篆刻的深刻影响,决不仅仅体现在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而是全面地辐射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