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趋化因子是一类约8~11kDa的小分子活性蛋白质。大多数趋化因子属炎症性趋化因子,另外一种是组成性表达的内环境稳定性趋化因子,主要参与血细胞生成、抗原处理、免疫监视过程中生理性的细胞迁移和定位。其中,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是一个在次级淋巴器官胸腺依赖区尤其是高内皮微静脉上高表达的组成性趋化因子。SLC通过识别表达在树突状细胞、初始T细胞、部分记忆性T细胞、NK细胞等表面的CCR7受体,而发挥对这些免疫细胞强大的趋化作用。 CCR7是7次跨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偶联G蛋白的Gαi亚类,可以被PTX阻断。SLC与表达在靶细胞上的CCR7结合后,促进整合素在细胞表面的聚集,活化胞浆内偶联的G蛋白,诱导Ca2+快速动员以及MAPK、PKC、GTPase等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通过多种途径激发信号转导,改变细胞内骨架蛋白的重新组合,如肌动蛋白聚合等。靶细胞随着伪足的伸展和退缩,通过阿米巴运动,产生高效趋化作用。另有研究表明,NIK及NFκB可能也在SLC/CCR7作用通路中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推测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之间存在串话联系(Cross-talking)。 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效应需要多种免疫细胞的共同协调作用,尤其是以树突状细胞(DC)为主的APC及各型T细胞。SLC/CCR7介导的趋化、募集外周DC和T细胞,使其共同迁移、定位到淋巴组织并在此完成抗原递呈的过程是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的扳机,SLC因此被视为机体免疫微环境的核心因子。此外,SLC还可以与另一个受体CXCR3结合,发挥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本课题拟围绕DC、T细胞和SLC/CCR7,研究SLC的多重生物学活性,并深入探讨其抗肿瘤免疫学机制。 本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内容 1.应用Transwell、细胞增殖实验等探讨SLC对T细胞、DC的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2.应用Ca2+动员激光共聚焦序列扫描、功能分类基因芯片、Real-time PCR技术,转录因子入核实验等方法,研究SLC/CCR7的受体后信号通路,探讨SLC受体后趋化作用与增殖作用之间的串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