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借鉴国际上的成功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要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重要的途径是提供符合农村发展和农民需要的公共物品。本研究利用5省101村四轮实地调查数据,从村庄和农户层面入手,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的现状、动态特征、决定因素以及农村居民对相关公共物品的满意程度,评估了公共物品投资对经济发展影响,如道路项目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通过分析促进农村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因素及其作用,探讨了农村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阶段特性,为今后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结构、调整公共物品投资策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相应的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从投资的发展趋势和阶段特点两方面来看:(1)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涵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但是从农民对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和投资意愿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农民的需要;(2)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效果已经显现,村级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多依赖于上级政府;(3)道路、生活用水及灌溉投资与服务提供水平地区间的差距明显,灌溉服务提供水平严重不足;(4)村人均纯收入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对公共物品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没有显著影响,村人均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耕地面积比例与公共物品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呈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也表明:(1)在村庄层面,公共基础设施整体而言改善显著,设施质量没有因为数量扩张而下降。新修道路对女性村民非农就业有显著影响,对全体村民非农就业的影响效果不显著。(2)在农户层面,农户对农村公共物品满意程度整体而言不太高,他们具有很强的集资建设公共设施的意愿,希望参与设计和实施项目。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尤其要关注灌溉设施、生态环境、学校和诊所的投资;(2)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今后需要更多考虑基础设施差、相对贫困、偏远和山地地区的需要,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供水平的差距;(3)农村公共物品投资项目在保证高质量前提下需要兼顾村民的需求和投资意愿,修建项目时应当更多采用由上级政府、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修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