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整理自2009.01-2018.12近十年间运用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现代文献,统计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结评价并分析临床针刺治疗的选穴、配伍、归经、特定穴及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分析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选穴规律,以期形成普适性好,疗效更优的处方组穴,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有价值的新思路。材料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及Pub Med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自2009.01-2018.12年间的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共598篇,经二次筛查筛选出符合标准的35篇研究文献,并对文献发表年份、来源出处、干预措施、临床有效例数等信息进行整理提取制作特征表,通过Meta分析进行质量评价描述,统计处理研究文献中处方选穴、配伍、归经、特定穴及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等信息,整理出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描述,分析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选穴规律。结果:1.35篇RCT研究中,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发表偏倚,研究文献可信度较高,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35篇研究文献中,共收集中风后失眠患者2866例,其中治疗组共1366例,有效例数为1279例,有效率为93.70%;3.研究共统计穴位82个,总使用频次为381。其中十四经脉穴位为76个,占全部取穴的92.68%,应用频次为338,占全部频次的88.71%。经外奇穴有7个,总使用频次为43次,占应用总频次的11.29%;4.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针刺处方选穴涉及全部十四条经脉,“神门”使用频次最高,占选用穴位总频次的6.03%;“百会”、“四神聪”、“神庭”、“三阴交”、“内关”次之;5.从选取的经脉看,主要集中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采用督脉穴位11个,总使用频次为66次;足太阳膀胱经采用10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44次;6.从穴位分类看,特定穴共44个,其中五输穴有19个,总使用频次为108次,居首位,使用原穴为11个;经外奇穴均居于头颈部,其中“四神聪”使用频次最高,为17次;7.从分布部位看,头颈部腧穴共使用22次,总使用频次为122,占穴位运用总频次的32.02%;上肢与下肢部腧穴运用频次分别为16和24次,总使用频次为88和114次,使用频率为23.10%和29.92%;8.研究文献中有23篇记录的总治疗次数为20~30次,占所研究文献的65.71%,其中针刺治疗次数为20次在研究文献中运用最多,有9篇,占总文献的25.71%。采用30min留针时间的文献占比最高,为57.14%。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价值;2.Meta分析所纳入的研究治疗方案选穴涉及全部十四条经脉,临床常取首选处方组穴为:“神门”、“百会”、“三阴交”、“神庭”、“四神聪”、“内关”;辨证配穴包括“太冲”、“太溪”、“大陵”、“足三里”;多选取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局部取穴以头颈部腧穴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为主;经外奇穴以“四神聪”为最优选;治疗方案留针时间多为30min,总治疗次数约为20次;3.统计表明,在关于中风后失眠的现代临床研究中,针刺治疗的处方选穴规律:以宁心安神,调神补脑;滋肾养髓,调气调神;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为针刺治疗主要原则。中医治疗疾病重在整体调理,辨证论治,针对病机,“治病求本”,针刺治疗取穴则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中医经络辨证治疗特点;取穴部位侧重在病灶处头部,是针刺疗法在临床中对于中医学“治标”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