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谣这种音乐形式作为社会结构心理的表征之一,背后蕴含着城市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在“城市民谣”时期,民谣作品表达了城市青年的情感诉求,城市青年对民谣作品也进行了接受与反馈,在这种互动当中体现了城市青年的情感结构。本研究选取十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民谣的歌词,以及用户评论中前100个热门评论内容当作文本,使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出城市民谣歌词文本的话语框架;然后归纳用户评论文本的话语框架,并从中探析城市青年的情感结构是什么,是否映射了当下城市青年的生存现状。笔者也对十位热爱民谣的城市青年进行了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对文本材料进行补充。本研究从“城市民谣产生的社会语境”、“城市民谣的叙事与话语框架”、“城市青年对于城市民谣的’再生产’与消费”以及“城市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四个部分来研究城市民谣的城市青年听众群体,重点关注城市青年群体的“文本再生产”和“身份认同”。本文从研究表明:第一,城市青年在对城市民谣的“文本再生产”过程中塑造了集体情感:在城市民谣里,歌手不是在表演歌曲,而是在叙述日常化的个人生活体验,城市青年主体的情感世界成为了表现和审美的对象。民谣歌手唱的是普通的平凡人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拉近创作者与听众的距离,代入感和亲切感使得城市青年们收获了在其他地方难以言状的情感认同。因而城市青年在内容“再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也必然是有情感认同的文本,其中主要通过“共鸣式”和“反消费式”的情感投射来使得城市青年实现自我认同的建构。城市民谣在对自我的凝视中,主体试图把自我剖析开来呈现背后的时代,在高度个人化的背后,牵动着更多的人,塑造着集体的情感。第二,城市青年在音乐社交中通过“情感投射”来建构“身份认同”:网易云音乐的社交属性使它产生了一种独特的UGC生产环境,但这里生产的UGC内容生产很少会同步出现在用户个人的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等个人社交媒体上。城市民谣的评论区大多数为回忆自己的故事,对于评论者而言,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相对更加具有私密性,避免了与熟人的相遇,更有安全感。对于城市青年而言,音乐评论区就像一个隐秘的树洞,满足了自己倾诉情感的需求。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在同一首歌曲中的整体风格是统一的,这其实体现出了一种认同感的建构。在研究中,城市青年最初的认同来自对同一首城市民谣的关注,而情感表达牵引之下,青年群体用怀旧、抒情、写段子等方式来建构起认同感,实现了对歌曲的“情感投射”,此时就引发了其他听众的认同感,继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同类评论内容。第三,城市青年通过音乐的情感连带作用与陌生人产生线上的“亲密关系”:随着社交网络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在建立起人与人交流的桥梁时,也围绕人的内心建立起一座座墙,使大众处于一种群体性的孤独心理中,而“音乐社交”的兴起,发展了强烈的情感连带作用。网易云音乐通过音乐评论和交互动态建立起自己的分享和社交体系,个体参与到该互动体系之后,能够在这个互动体系之中产生群体兴奋感,一种属于群体成员的身份符号被建立起来,在这种以情感连带为核心的互动仪式中,参与的个体能够体会到群体团结感和归属感。因此在音乐社交中形成了一种线上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