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的全面创新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以及新的实践和发展,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习近平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讲话时提到了重读毛泽东经典名篇的重要性。《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的两个最为著名的哲学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进行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实践论》和《矛盾论》诞生于现代中国革命进程当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实践论》从思想承继发展到文本生成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借鉴和吸收,能够推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全、丰富和发展。追溯《实践论》思想源流。中国早期共产党人、"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和面临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思考,都对毛泽东论知和行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思想源流。例如瞿秋白、李达、艾思奇等人具有丰富的理论工作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几位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身份和立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述和实践,并依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毛泽东青年时期对"湖湘文化"的吸收与继承,为后来形成《实践论》中的"知行合一"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思考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和我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梳理《实践论》文本生成过程与版本考证。《实践论》写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出版于50年代,由于历史条件有限等原因,这部经典著作的文本生成与出版修订经历了漫长过程。文本生成之前,毛泽东坚持学习和研读马列著作,目的就是解决和处理中国革命面对的现实问题,再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后,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加以总结和提炼。《实践论》问世后,在国内外出版流传了诸多版本,以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式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全和丰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探究《实践论》作为经典哲学著作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实践论》在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采取了层层递进的三种方式,即党政干群集中学习、党内向党外覆盖传播和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其一,通过学习小组、干部教育等方式有效的实现了从学习理论到运用理论的维度转化;其二,通过由党内到党外这样立足于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丰富了经典文本的多层化传播路径,有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创新性;其三,通过媒体媒介的宣传教育,实现了理论学习热潮的良性互动。总结《实践论》在传播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基于当时历史背景、文献传播效果,结合当今时代发展进行分析《实践论》传播如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