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收集素材的便利平台。然而,随着社交网络影响的逐步加大,与语言使用和信息传播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凸显,例如一些人发布虚假或低俗的消息来误导读者以促销产品或谋求商业利益,这有时会引发犯罪、纷争、社会恐慌甚至国家动荡。为了响应维护社交网络文明和加强网络用语规范化的现实需要,也为了丰富网络语的语用学研究,本研究者从批评语用学视角对社交网络中重要的网络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者选取网络引导语语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文献,定义了敏感引导语,并且发现尽管社交网络语用和网络引导语是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却没有社交网络引导语的批评研究,特别是没有从批评语用学视角进行的对比研究。研究者通过对社交网络语用的细致研究尝试批评敏感引导语问题,同时揭露社交网络环境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动机。本论文回答了在收集的语料样本里"社交网络中涵盖了多少敏感引导语?""社交网络环境中有哪些类型的敏感引导语,涵盖哪些话题?",重点解答了"这些敏感引导语顺应了哪些信念和需求?它们是积极顺应还是消极顺应?""中英社交网络敏感引导语的使用有哪些异同?"等问题,同时解释了中英社交网络引导语异同点产生的原因并为语用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些初步的建议。本文采用了批评语用分析框架,基于敏感话语的定义和收集的语料将敏感引导语分为偏见性引导语、低俗性引导语、情色性引导语、封建迷信性引导语和误导性引导语,并在陈新仁(2013,p53)提出的批评语用分析框架下分析敏感引导语。本文研究者对从微信和推特中收集的敏感引导语的数量、敏感类型、话题分布和顺应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认定。基于对中英文语料的分析,研究者对两个语料中敏感引导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了中英社交网络敏感引导语异同背后的原因和诉求。通过研究,本文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微信引导语语料中多数是敏感的,涵盖了所有敏感类型,其中误导性引导语是主要类型。敏感引导语主要涉及广告和促销、休闲娱乐、时事新闻及美文鉴赏几个话题,而谈论校园与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引导语较少涉及敏感词汇。好奇心理是基本的顺应因素,微信中的引导语还较多地顺应了从众心理和趋利避害心理,还会直接使用敏感词汇或是顺应读者的同情同感心理以及参与心理。2.推特引导语语料中有一半左右是敏感的,其中误导性引导语是主要类型,同时情色性引导语也比较多使用。推特的敏感引导语主要集中在广告和促销这一话题,其他话题较少涉及敏感词汇。推特中的引导语主要顺应了读者的好奇心理,敏感词汇、趋利避害心理,参与心理和从众心理也被频繁顺应,其中敏感引导语特别多地顺应了参与心理。3.通过对比本文发现,微信和推特引导语的使用情况总体上类似,但也有差异。敏感引导语都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误导性引导语都是主要的类型。敏感引导语最多出现在广告和促销类,休闲娱乐类和时政新闻类话题中。校园和教育类及日常生活类话题较少用敏感引导语。在中英文语料中,好奇心理都是主要的顺应因素。对于差异,微信中敏感引导语出现的频率更高,引导语和内容不一致以及几种敏感类型出现在同一条引导语中的情况更加普遍。推特中没有找到低俗性和封建性引导语,但是情色性引导语问题更加突出。校园和教育类话题相关的敏感引导语在推特中比较多,其他话题的在微信中较多。对于顺应因素,微信中更多是直接用敏感词汇来引发读者好奇心,其次顺应趋利避害心理和从众心理,而推特中更多顺应参与心理。4.结果还显示,中国读者可能对低俗的、偏见的、情色的以及封建迷信的词汇感兴趣,而带有偏见和情色色彩的话题更容易吸引西方读者。另外,微信更多体现一种小圈子心态,而有些推特的文章体现了全球化视角。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国家监管和背后的利益集团以及个体差异和目前人们精神空虚的状态可能是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可为顺应论的应用、社交网络语的研究以及批评语用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同时通过识别和阐释敏感引导语及其背后动因,本文可能指引读者避免社交网络上消极话语和意识形态的误导,促进语用文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