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研究对象,追溯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其主要内容及其方法论原则,论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其基本矛盾,正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政治思想、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探索、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理论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渊源。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历的挫折是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邓小平政治建设思想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本文将抗战时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作为邓小平对政治建设的初步思考。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扩大民主、改善党的领导、反对封建主义等重要思想。对于政治建设的初步思考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形成的起点。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邓小平鲜明地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年多时间的酝酿,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不仅标志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而且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集大成。《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紧迫性,深刻地剖析了原有的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即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官僚主义现象等,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提出以这三个要求作为检验党和国家的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准。讲话还提出了改革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加强党的领导,改革要分步骤、有秩序地推进。这篇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开展,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决定其他一切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西方。要有秩序地推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博大精深。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包括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目标。长远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近期目标是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有领导、分步骤、有秩序地开展,坚持立足本国国情。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论包括实事求是的唯物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以及事物在运动变化并具有多种形式的发展观。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使人们深入认识到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我们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即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