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肩星天牛的致病昆虫病原线虫筛选、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g5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寻求防治光肩星天牛有效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本研究从保定市内采集的120份土样中分离线虫,并将分离到的昆虫病原线虫进行初步的筛选,测定了11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抗干燥能力及其对光肩星天牛的致病性,以期筛选出最佳线虫品系,为光肩星天牛防治及昆虫病原线虫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离及干燥性测定:在保定市郊及周边市、县25个地点采集120份土样,诱集并成功繁殖5个昆虫病原线虫种群且均为异小杆线虫(Heterohabditidae )。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抗干燥能力不同,Steinernema carpocapsae GA品系的存活率最高,达到75.1%;Heterorhabditis sp. ZH经干燥后存活率达50%以上,且复苏后线虫对大蜡螟致死率达100%;Heterorhabditis sp. CZ和XH-9品系存活率最低为0%。2.线虫品系的分类鉴定: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析对ZH种群进行了分类鉴定。通过对该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对其侵染性幼虫、雄性成虫的重要参数进行测量,表明该线虫与嗜菌异小杆线虫的形态特征最为相近;同时ITS1-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也显示该线虫与嗜菌异小杆线虫亲缘关系最近。确定该线虫为嗜菌异小杆线虫涿州品系。3.线虫侵染对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线虫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内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处理过的天牛血淋巴内蛋白质含量在侵染初期变化不大,侵染后12 h~24 h,蛋白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至24 h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不断下降最后显著低于对照组蛋白含量。对照组天牛幼虫在不同处理时间蛋白质含量并无显著变化,仅有小幅度波动。4.线虫侵染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光肩星天牛感染线虫初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迅速提高,在侵染后期SOD和POD活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CAT活力下降后又上升到较高的水平而后开始下降。SOD和POD活性变化趋势大体相似,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变化趋势可归纳为升高—降低—升高—降低。5.线虫侵染对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光肩星天牛感染线虫后体内主要解毒酶活力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变化大体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抑制;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大体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激活→抑制。6.昆虫病原线虫对光肩星天牛致病力测定:11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光肩星天牛成虫和幼虫均有一定防治效果,解剖死亡的天牛成虫和幼虫,可见大量活跃的侵染期线虫在虫尸体内。Heterorhabditis sp. ZH品系对光肩星天牛成虫和幼虫均有较高致病力,为最佳线虫品系。侵染10d后成虫累计校正死亡率为94.59%,LT50为4.10d;侵染幼虫4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LT50为1.61d。不同浓度ZH品系线虫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致死能力不同,最优浓度为3500条/mL。
其他文献
杜鹃花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s,ERM)是指杜鹃花科(Ericaceae)几个属植物的根系在自然生境中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内生菌根共生体。国外对ERM的研究较为深入,我国作为世界杜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特殊的地理单元,其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青海共和盆地是青藏高原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分布有大面积的人工固沙植被。研究人工固沙植被的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针叶树种中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全树综合利用程度最高的乡土树种,也是南方最主要的工业用材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加大,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传统的生物质资源如秸秆等大多被直接燃烧,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