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的思想与行为的受害者,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在民族危亡的时局下,国民政府在艰难困苦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战时教育政策,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因而使各级教育事业得以保存并有所发展,从而避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出行大断裂大灭亡的危险。抗战期间的湖北的“计划教育”在全国的教育恢复与发展中又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在湖北省局部沦陷的时况下,省政府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但却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一次大迁徙、大转制、大投入、大发展的过程。本文第一部分探讨了晚清以来湖北省的教育发展史及民国时期的教育时况,在两者的对比中彰显出改革的必要性与政府的因应措施,及湖北省政府实施“计划教育”的宗旨与原则。第二部分揭示了湖北省抗战之深入与学校西迁之过程。联合中学的设立成为了计划教育之实施创造了初步条件。文章的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计划教育的实施与保障。改组联中,整顿学风是实行计划教育的前提,而计划教育又需要坚实的物质与制度保障,公费制度也必然会在实行的过程中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战,统筹学生升学与就业就是政府解决面临问题的一个典范,在文章中本人都尽量加以翔实的阐述。本文的第四部分则揭示了计划教育所以被称为计划教育,是因为它还有自己的远景规划——五年计划,同时也展示了抗战期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发展成果,展望了湖北省计划教育的发展前景。在中国教育面临严重外部危机的情况下,当时国内对怎么样办战时教育的争论非常激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主张发展学校制度以外的教育形态作为推行战时教育的主体;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将学校教育内容及方式做一定的调整,而仍以学校制度作为战时教育的主体。国民政府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确定了“维持学校系统正常运作,并对平时教育作最大调整”的政策。此项政策的施行,使正规的各级学校教育,在整个抗战期间不仅没有停顿萎缩,相反还得到了某些发展,从而确保了学校制度的连续性与中华文明的沿承性。湖北省的“计划教育”正是这种教育主张的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