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作为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保障的基本形式,承担着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任。自2003年以来,新农合制度经历了试点、全面推广以及巩固、完善和提高三个阶段,不论是制度设计还是管理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已有大量文献对新农合制度在某一阶段或是某几个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但是系统考察该制度的演进以及分析该演进对农村居民影响的研究仍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国家公开文件以及统计数据考察了新农合的制度演进及各利益攸关方的博弈行为,接着利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分别于2005、2008和2012年对我国5省25县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形成的农村居民和县新农合办公室3期面板数据,评估了新农合制度变迁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医疗支出、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以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现健康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研究结果显示:(1)新农合制度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各利益攸关方相互竞争的动态博弈过程;(2)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住院+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同时封顶线、补偿比例以及筹资水平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3)参加新农合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患病后就诊的可能性以及首诊医疗机构等级;(4)农村居民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依然较高。虽然新农合没能降低农村居民医疗支出的绝对数,但是门诊统筹政策的实施以及封顶线的提高可以降低经新农合报销后的灾难性医疗支出率;(5)虽然新农合改善了参合者的自评健康水平,但是新农合制度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供给者和管理者,政府部门应该在动态博弈之中理解整个制度变迁的逻辑,减少参与方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2)要进一步扩大门诊统筹的覆盖范围,提高封顶线水平;(3)试点以大病保险等形式的补充保险模式以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