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汉语专书专题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撰写一部比较完备的《汉语史》,需要对汉语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是汉语形成和发展的源头,但目前对这一时期研究的相关文献不是很多。国家把汉语史的专题、专书和断代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而专书词汇研究又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正如程湘清所说:“只有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一本书一本书地从多方向描写整个词汇的面貌,才能摸索出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和脉络”。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又是我国先秦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其内容丰富,版本传承比较清楚,语言材料比较可靠,语料时代基本明确。其语言生动平易,畅快明达,即体现了书面语的严谨精练,又体现了口语的生动活泼,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风格。迄今为止,未见对《国语》词汇作全面细致研究的著作,只有讨论个别字词和某一类词的单篇论文。 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选择《国语》作为研究对象,拟对其中单音节实词的同义关系作全面的考察,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挖掘与探讨。 本课题采用比较互证的方法,从《国语》原文中寻找依据来确定语词的同义关系,并借助韦昭注和相关的训诂材料进行验证。其次,找出《国语》中具有同义关系语词的全部用例,通过分析归纳语词的词义,比较每个词的各个义位,确定每一组同义词在《国语》中有哪些共同义位,从而有助于归纳《国语》多组同义词中的单个词的词义系统。 在分析同义词之间“同”、“异”的基础上,归纳出展现《国语》同义词的九种格式及分布特点,并对《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形成的原因、途径进行理论探讨,为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提供经过整理的语料以及经过论证过的原理和结论。 全文共分为9个部分: 1.引言。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本课题采用的理论和方法、语料的取舍和择定,以及《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的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状况。概述了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即关于同义词的界定标准、同义词的认定方法、同义词的分类、同义词的辨析方法、同义词的词性等。关于同义词的界定标准,本文归纳了4种标准。同义词的词性问题,主要介绍了词性相同说、词性不同说、“折中”说三种观点。本文认为,关于古汉语同义词是否词性必须相同,情况比较复杂,应当尊重古代文献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关于同义词的认定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比较互证法”,它是本证和他证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对经典文献原文把融会全书”的“通合观之”的方法。 3.《国语》概况。包括《国语》的作者、特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对语言的影响、流传与注释及词汇研究现状等6个部分。 4.《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概况。首先,以《国语》原文中词与词的语义关系为依据,参考三国韦昭注以及相关的校释和注疏,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国语》一书的单音节实词作全面考察,从中归纳出316组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并按词类完全展示出来.然后,从中选择43组同义词详加考释,对用例中的具体词义作出确认,归纳其义位,通过比较,确定这43组同义词在何种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5.《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析。在共同义位的范围内,辨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的词义差异及语用、语法方面的异同。 6.《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的区别特征考察。在第4章考释和5章辨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在语义、语法、语用等上的不同特征,找出同义词的“同”、“异”的规律,对形成词语区别的特征作出探讨与说明。 7.《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显示的常见格式。归纳了《国语》中表现词语同义关系的9种常见格式,其中以“同义连文”这种格式最为常见,并对形成的原因进行理论探讨。 8.《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的类别和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按共同义位的数量分,可以分为1个共同义位的、多个共同义位的、共同义位交叉的、一组同义词有多个共同义位且这一组同义词中的某些词还有另外的共同义位等类型。按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分,可以分为本义相同、引申义相同、甲词的本义和乙词的引申义相同等类别。其中,本义相同的同义词在《国语》中比较常见。《国语》中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主要有推演关系、交叉关系、相反关系、平行关系等4种关系。本文分别对各种关系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理论探讨。 9.《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形成原理的探讨。通过对《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的考察,本文发现,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形成的原因和途径主要受“非语言系统因素”和“语言系统因素”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是产生同义词的最主要原因,而词义的引申是形成同义词的最广泛、最根本的原因。虽然“语言系统因素”是语言内部的因素,是形成同义词最直接的原因,然而“非语言系统因素”也是同义词形成的不可缺少的的因素。 通过考察发现,《国语》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形成的原因和途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