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中硬脊膜与棘突基底部出现的脂肪间隙(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于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通过门诊、住院、体检通道进行X线平片、CT、MRI等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资料。观察符合研究条件的硬膜外脂肪沉积征阳性的病例,记录其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关既往史等基本资料及各项检查的影像学诊断等临床资料。对硬膜外脂肪进行系统评价,观察X线平片、椎间盘CT、腰椎MR[对于椎弓峡部不连的检出率,评估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于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硬膜外脂肪沉积征阳性病例共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0.7岁。通过手术或影像学金标准证实诊断为腰椎椎弓峡部裂7例,根据硬膜外脂肪MRI分度:Ⅰ度2例,Ⅱ度1例,Ⅲ度3例:腰椎x线正侧位片均无峡部骨质断裂征象;仅有1例通过椎间盘CT检查可见L5水平椎弓峡部骨质不连;有2例通过腰椎MRI检查在T1WI旁矢状位图像中可见椎弓峡部断裂处局部信号减低或疑似减低。研究中,2例硬膜外脂肪增多症患者均存在下腰痛临床症状,腰椎MRI可见椎管狭窄、硬膜外脂肪明显压迫硬膜囊。1例硬膜外脂肪增多者腰椎MRI可见椎管内硬膜外脂肪轻度增多,椎管无明显狭窄,亦无明显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腰椎CT矢状位重建证实2例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及1例硬膜外脂肪增多者均无腰椎峡部裂。研究结论: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于隐匿性腰椎峡部裂有一定的特异性,作为峡部骨质信号不连续的有效补充,可以使MRI能够在x线和CT呈阴性结果的情况下对腰椎峡部裂进行早期诊断,有效提高腰椎MRI的诊断价值。除腰椎峡部裂外,硬膜外脂肪沉积征还可见于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在临床应用中,应从病史、累及节段、是否合并椎管狭窄、MRI中脂肪形态等方面与其进行鉴别。第二部分 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探讨在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中硬脊膜与棘突基底部出现的脂肪间隙(硬膜外脂肪沉积征)的临床意义,评估其作为间接征象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进行X线平片、CT、MRI等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资料。随机抽取经X线平片或CT证实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80例(A组)、退行性腰椎滑脱80例(B组),同时随机抽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无椎弓峡部裂及腰椎滑脱40例作为对照组(C组)。在T1WI正中矢状位腰椎MRI图像上,测量A组、B组滑脱节段、C组全腰椎椎体的椎管正中矢状径,并计算椎管正中矢状径比率(SCR),比较各组间椎管增宽征分布差异;观察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及下弧线征在A、B、C三组间的分布情况,比较以上三种MRI间接征象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个体概率预测,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计算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单独诊断及与其他两种间接征象联合诊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各项诊断参数。研究结果:A组8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中有65例(81.3%)出现硬膜外脂肪沉积征。B组和C组分别有3例(3.8%)和1例(2.5%)出现该征象,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诊断的准确率为90.5%,敏感度81.3%,特异度96.7%,阳性预测值94.2%,阴性预测值88.5%。该征象诊断效能高于下弧线征(敏感度73.8%,特异性94.2%),与椎管增宽征(敏感度为83.7%,特异性为90.0%)相比,敏感度相仿,特异性更高。当硬膜外脂肪沉积征与其他两种征象联合用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诊断时,敏感度为92.5%,特异性为98.8%,诊断效能与单一征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硬膜外脂肪沉积征是MRI诊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可靠间接征象,在T1WI正中矢状位图像中显示更加直观,有很强的可重复性,且对于阅片者容易掌握。诊断效能不劣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椎管增宽征及下弧线征。特别是在缺少椎弓峡部骨质不连影像学直接征象的腰椎滑脱病例中,可作为重要的辅助征象用于病因的鉴别诊断。与其他间接征象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减少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漏诊、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