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国务院批复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以期通过发挥桂林优势,带动区域增长,促进结构升级。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对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桂林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布局景区以及区内资源的整合,乃至提升整体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以桂林市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对象,以景区的空间位置为切入点,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分析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并将其分三阶段: 1)1973-1990年期间,景区空间结构以市区为中心、漓江主游览道为轴线,构建了一条“桂林城区-漓江-阳朔县城-桂阳公路-桂林城区”的旅游地闭合循环路线。 2)1990-1998年间,形成了以桂林城区为核心,向阳朔县城辐射的核心—边缘开发,到向漓江上游段和下游段同时扩展的开发变化。在强化核心点基础上,形成了点—轴开发格局。 3)1999-至今,形成了以漓江为轴线,市区为中心区、以阳朔为南部核心区、以兴安、龙胜为北部核心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桂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显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属“凝聚型”,但相较桂林市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均衡化,且形成多个旅游集群,旅游发展滞后的兴安县、灌阳县、平乐县等,优质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且集中,可形成集群效应。 3、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1)空间分布类型。采用最邻近距离系数分析法,定量测算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得出最邻近距离系数NNI=0.712<1,表明景区空间分布呈“凝聚”状态。通过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对上述结果进行检验,结果一致。 2)空间分布均衡性。通过对桂林市A级景区数理化统计,借助洛伦茨曲线来检验其分布的均衡性。洛伦茨曲线具有典型的下凹形式,空间上表现出非均衡分布。利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生成景区分布的密度图对此进行验证。 3)空间结构。考察桂林市A级景区等级规模差异,发现4A级旅游景区较多,而5A级和3A级景区少,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 4)空间连接度。通过β指数、Y指数测算,表明桂林景点间的交通网络密度属中等水平,景区间道路连接性一般,高等级交通线路较少,未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网。 4、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建议。构建双廊道(南北自然、文化走廊)的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各项资源,新增旅游景点,以完善景区空间结构。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强旅游业与农业的有机融合,提升景区空间分布效应最大化,促进桂林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