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同时还面临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在这些风险中,信用风险是主要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加强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用风险也逐步增长。金融机构经营的成败与其对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是否得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国际金融界对信用风险的关注日益加强,完善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成为金融机构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国外关于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信用风险模型已经被一些先进银行应用在信贷管理实践中,并对准确衡量信用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正常有序的经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较为常用的信用风险模型包括:信贷矩阵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和信用组合模型。信贷矩阵模型是由Morgan公司和其它几家银行在1997年推出的以信用等级转换矩阵为基础的盯住市场类型的信用风险模型;KMV模型是美国KMV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破产监测模型,该模型运用期权的思想,适合于对上市公司的信用度量。CreditRisk+模型是CSFP公司在1997年末提出的只考察破产风险的破产模式类信用风险模型;信用组合模型是Mckinsey公司推出的考虑经济因素影响的信用风险模型,它通过因子模型将宏观经济因素对信用等级转换概率的影响引入模型,得到以宏观经济因素为条件的信用等级转换矩阵,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信用风险。四个模型各有其适用的条件,所以在研究将国外先进度量技术引入国内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信用条件现状。
我国对信用风险的量化研究才刚刚起步,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制度上都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信贷风险量化管理模式的选择,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银行在信贷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无法对贷款信用风险做出准确的测量分析,在信贷决策、贷款管理等多个环节缺乏确切的数量依据等等。因此,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可以较为准确地衡量贷款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模型方法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并使其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业准入制的实施,我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法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西方先进的信用风险测量技术,对准确量化地评定贷款的信用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着重对现代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力图通过这一研究来弥补国内在信用风险研究领域的不足,缩短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从而增强我国金融机构测定与管理现代信用风险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因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所产生的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
文章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适合我国特点的信用风险模型从理论基础、适用条件、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当前主要的信用风险模型进行对比,重点对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实际应用特点的信贷矩阵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步骤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结合案例对该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首先对信用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分析信用风险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然后对国内外信用风险测量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
第二章主要对传统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进行讨论,并简单分析其不足之处。
第三章从四个西方主流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即KMV,CreditMetrics,CreditPortfolio View以及CreditRisk+)的理论框架及适用条件入手,选择出对于我国有一定适用意义的信贷矩阵模型,并对其理论原理、计算步骤及其在决定银行资本储备中的应用做进一步详细的研究,最后对该模型做出综合评价。
第四章在前一章信贷矩阵模型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从理论基础、适用条件、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案例对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地将现代信用模型运用到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要不断积累有关企业信用等级、实际违约率、破产损失程度等等的历史数据记录,充实完善基础数据库;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统一信用评级标准、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等等,使信用风险模型输入变量的计算具备准确、充实的数据基础。待各方面条件发展成熟后,可以考虑将更多的信用风险模型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信用风险模型,以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能力,使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内的水平逐步接近并最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