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碳源调控下水平潜流湿地强化脱氮试验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ert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低碳氮比运行条件下人工湿地脱氮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比较选出适宜用于人工湿地的植物碳源材料,利用小试试验对植物碳源的投加位置、投加比例以及补充植物碳源后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等条件进行优化,将优化得到的碳源调控参数应用到人工湿地小试装置中去,观察碳源调控下人工湿地装置的脱氮效率,对人工湿地碳源调控强化脱氮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采用扫描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对人工湿地内部的微观状态、优势菌种以及脱氮微生物进行了分析。(1)芦苇秸秆、玉米芯、梧桐树皮、梧桐树叶四种植物碳源中,玉米芯在浸泡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且持续释放能力较强,30 d后的玉米芯浸泡液B/C值为0.35,具有良好的可生化能力,同时玉米芯分解时无色度产生,分解后呈粉末状,不会造成人工湿地的堵塞等问题,适合作为人工湿地的外加植物固态碳源。(2)碳源调控参数优化研究中发现,控制玉米芯的投加体积比为1.0%,将其投加在湿地基质床内中后部(水力路径约60%的断面位置),调节水力负荷为2.03m3/m2·d,此时小试装置的出水COD值无恶化,且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在45%以上。(3)人工湿地装置小试,结果显示,空白湿地的COD平均去除率为38.71%,总氮平均去除率为34.24%,碳源湿地的COD平均去除率为38.52%,总氮平均去除率达到70.55%,在合理调控的前提下,外加植物碳源有效提高了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验证了人工湿地碳源调控强化脱氮技术的可行性。(4)采用电镜对人工湿地系统内部的基质进行扫描发现,其表面附着有大量以短杆菌为主的微生物、固着藻类、浮游生物等,对人工湿地的出水均有净化作用;PCR-DGGE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湿地系统内部的优势菌种约有10多个属,其中具有脱氮效果的菌属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中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中的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中的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sp.)中的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以及植物内生菌(Endophytic bacterium)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光电催化技术,在面临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今天,成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有效手段,该项技术的核心是光电催化剂。二氧化钛作为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催化剂,但因其只能利用紫外光导致
为了合理的利用及节约资源,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校园信息节能节水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实现室内灯光、楼道灯光、空气质量、环境温度以及建筑用水水压的智能化控制
综述了采用对甲苯磺酸、氨基磺酸、对氨基苯磺酸、Hβ型沸石、FeY、 8种无机盐、铌酸、杂多酸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等催化剂合成乙酸异戊酯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控制p H值的方法合成了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以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正十二硫醇为链转移剂,碳酸钠为p H控制剂,用红外对聚合产物表征说明得到了聚丙烯
该文首先对画家莫奈及其艺术风格进行了介绍;接着以作品《睡莲》为研究对象,分析创作《睡莲》的整个过程,并重点探讨作品的笔触、色彩、结构、风格等方面,希望更加深入地解读
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而生的能源短缺也同样不容小觑。如果能从污染物中回收资源,或在解决污染的同时产生能源,这将能同时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因其具有构建成本低、升级更新快和维护管理便捷等优点而逐渐广泛应用于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在互联网+环境下,笔者考虑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融入互联网,并基于M
【正】 解放前,东北地区商业巨子武百祥,有一次在同当时的商界名流、滨江商会会长吴子清谈论经商之道时,对“生意”一词作了一番精辟解释。武百祥说。“‘生意’二字的重点应
期刊
本论文通过自身搭建的农田平台,以降雨的形式,对水体和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残留特征进行研究,测定阿维菌素在本平台中的迁移规律,分析其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植物、土壤和水体中
面对上海科技馆现有场地的限制和硬件老旧的情况下,通过服务设计提升小学生参观者的兴趣和体验的满意度。通过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观察儿童在科博场馆中的活动现状;通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