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从农业科技政策的角度出发揭示其所存在的偏离穷人用户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在研究视角上,本文打破了以往仅从宏观角度出发、关注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等内容的研究思路,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宏观层次分析与微观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政策研究框架,其中,宏观层次的分析是指通过“官语”来把握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整体图景,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微观层次的分析则指站在农民生活的现实本身,并更多地采用农民的视角来考察宏观指导下的农业科技政策在基层的具体面貌及实际影响。通过两个视角、两种政策话语的联系与对比,农业科技政策的全貌及其偏离穷人的机制才会凸现而出。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其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导向;在具体的方法上,尤以文献研究突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以定性研究为主;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既有现成的二手资料,也有作者本人的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半结构访谈。 宏观层面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无论是从其历史构建的轨迹来看,还是从其目前的运行机制来说,均具有典型的“供给偏向”特征,即将政策的作用点主要放在科技的供给上,过分关注于新的科技知识的创造,而将新知识与其应用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协调与整合置之度外。在此政策思路之下,对于农民的关注只以“用户科技素质低”的“碎片”被嵌入宏观决策的视野,而无法以一个完整的生计系统被纳入宏观干预的整体筹划之中。 然而,微观层次的研究却表明,即使在农民科技素质大力提升的今天,现代科技的应用仍然遭遇穷人生计现实的反弹,这些现实包括穷人生计的脆弱性、农业生计战略的低收益性、金融资本的缺乏以及农民人力资本的缺失等等,而基于这些生计现实之上的生计理性是穷人选择与应用现代科技中无法逾越的鸿沟。 于是,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就形成一种冲突与紧张,不缓解这种冲突,“科技兴农”的宏观战略将难以企及,而要缓解这种冲突,就必须直面微观上穷人的生计现实,并在政策设计上激励“面向穷人的适用技术”的发展。因此,本文的最后,通过对国际、国内上以“小农”为中心的农业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整理、以及有关“适用技术”讨论的综述,提供如下建议:第一,构建完整的农业科技政策结构框架,即将穷人的生计系统纳入农业科技政策框架;第二,调整政策运行的逻辑,这不仅要调整对于穷人的偏见,还要突破“供给偏向”的狭隘,将科技政策的作用力延伸至对于用户生计系统的了解、改善,以及加强现代科技系统与用户生计系统两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与联结;第三,强化诱致性政策手段,将政策的落实真正转移至对于穷人生计现实和生计理性的尊重之上,并加强现代科技系统中用户导向激励机制的建设;第四,鼓励农民组织的建设,强化表达农民声音的渠道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