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考察单一锻炼项目、组合锻炼项目和锻炼持续时间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境状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锻炼项目、锻炼持续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境状态的影响,为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境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利用运动处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研究对象与方法:随机抽取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公共体育课一年级5个班级(4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共计188人),选择篮球和花样跳绳为体育课锻炼项目。其中实验1组为篮球的单一锻炼项目班,共有34人;实验2组为花样跳绳的单一锻炼项目班,共有37人;实验3组为篮球+花样跳绳的组合锻炼项目班,共有39人;实验4组为花样跳绳+篮球的组合锻炼项目班,共有38人;对照组为体育课常规教学班,共有40人。在12周的实验期间内,每个班级每周分别锻炼3次,每次对其中4个实验组设计内容相同的累积30分钟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在锻炼干预前1周、锻炼干预6周和锻炼干预12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心境状态量表(POMS)对5个班级的大学生进行前-中-后的团体测试。研究结果:(1)锻炼干预后,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锻炼持续时间主效应作用为(F(2,366)=8.128,p<0.001,ηp2=0.043),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锻炼持续时间与锻炼项目交互主效应作用为(F(8,366)=5.523,p<0.001,ηp2=0.108),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锻炼项目主效应作用为(F(4,183)=1.511,p>0.05,ηp2=0.032),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6周干预后主效应作用为(F(4,183)=1.463,p>0.05,ηp2=0.03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在12周干预后主效应作用为(F(4,183)=5.235,p<0.05,ηp2=0.103),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2)在6周干预后,大学生心境状态各维度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在12周干预后,大学生心境状态在紧张、疲劳、精力、自尊感、TMD维度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在12周干预后,心境状态在愤怒、抑郁、慌乱维度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3)经过12周干预后,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篮球+花样跳绳组、花样跳绳+篮球组、花样跳绳组、篮球组、对照组。大学生的心境状态在紧张、愤怒、抑郁、TMD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花样跳绳组、篮球组、篮球+花样跳绳组、花样跳绳+篮球组;在愤怒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花样跳绳组、篮球组、篮球+花样跳绳组、花样跳绳+篮球组;在精力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篮球+花样跳绳组、花样跳绳+篮球组、篮球组、花样跳绳组、对照组;在慌乱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篮球组、花样跳绳组、对照组、篮球+花样跳绳组、花样跳绳+篮球组。(4)锻炼干预后,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花样跳绳和锻炼持续时间交互作用与心境状态自尊感维度之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为完全中介效应,效应为0.063;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篮球+花样跳绳锻炼项目和锻炼持续时间交互作用与紧张、疲劳、精力、自尊感、TMD这五个心境状态维度之间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分别为-0.091、-0.143、0.184、0.176、-0.167,且在慌乱维度有显著的完全中介效应,效应为-0.06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花样跳绳+篮球锻炼项目和锻炼持续时间交互作用与紧张、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TMD这七个心境状态维度之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都为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分别为-0.165、-0.171、-0.106、0.175、-0.105、0.167、-0.205。研究结论:1.持续锻炼12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组合锻炼项目优于单一锻炼项目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境状态产生的心理效益;组合锻炼项目中,选择先篮球后花样跳绳锻炼可以更有效地使心境状态中积极情绪的增加,而选择先花样跳绳后篮球锻炼可以更有效地使心境状态中消极情绪的减少;单一锻炼项目中,花样跳绳锻炼比篮球锻炼更有利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且花样跳绳锻炼更有利于大学生心境状态中消极情绪的减少;与花样跳绳锻炼相比,篮球锻炼更有利于心境状态中积极情绪的增加。2.持续12周优于持续6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篮球和花样跳绳锻炼对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境状态产生的心理效益。3.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项目和锻炼项目及锻炼持续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境状态产生的心理效益依次从大到小。4.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项目和锻炼持续时间的交互作用以及锻炼项目中的组合锻炼项目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境状态,而且还可以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影响大学生的心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