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各国科学家越来越认识到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并且随着人口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已经严重影响到土地生态、人类的安全,同时也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庆阳市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高,加上人们对土地保护意识淡漠,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石油开采引发的水土污染、地质灾害频发,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给当地土地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土地生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庆阳市的当务之急。但从目前土地问题研究实践来看,几乎都侧重于社会经济、政策法规及其它理论研究,而对引发地质灾害和水土污染的地质环境问题考虑甚少,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对地质环境脆弱性和多变性认知的不足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本文把地质环境状况作为评价土地生态安全的一个因子,这对于提高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科学性,无论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实践还是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助庆阳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项目的支持,以庆阳市为研究对象,在3S(RS、GIS、GPS)技术的支持下,对庆阳市环境地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1987、1988、1990、1992、2000和2006年TM数据,运用地统计学、GIS空间分析技术、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土地生态风险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利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得到了较为客观的庆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多个时空尺度揭示了庆阳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特征和趋势。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将庆阳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个类型区和6个亚区。运用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以石油开采污染和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主,兼顾地质环境背景,突出重点为原则,采用叠加权法进行评估,即采用石油开采污染现状分区与地质灾害易发分区,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评判,最终评价出地质环境质量好区3个、较好区5个、较差区9个,差区4个。2)1990-2006年,庆阳市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增加,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58%;在各地貌类型中,残塬黄土丘陵和黄土塬变化最大,其变化率达到了8.37%和7.66%,其中,黄土塬占比最大的变化类型为耕地流转为林地,残塬黄土丘陵占比最大的变化类型为林地转为未利用地。3)1990~2006年,庆阳市林草覆盖率由43.35%增加到49.80%,年均增长量为0.38%;从地貌类型来看,基岩低山丘陵的林草覆盖率最高,残塬黄土丘陵的林草覆盖率最低,其它地貌表现为:黄土源>黄土低山丘陵>梁峁沟壑黄土丘陵;从行政区划来看,正宁县林草覆盖率最高,环县最低;从林草覆盖变化情况来看,除正宁县、环县以外,其它区县的林草覆盖率都是前段减小,后段都是增加,林草覆盖率增量最大的是正宁县,最小的是镇原县。4)1990~2006年,通过协调系数修正后的庆阳市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减少了28.98×108元,降幅为27.02%;其中,1990年至2000年间减少了44.33×108元,降幅为41.33%;在2000年至2006年间增加了15.35×108元,增幅为24.39%;各坡度带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均有减少,且减少量在大于25度的坡度带内最大。五大地貌类型中,单位面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均是先减后增、总体减少,减少量最大的是基岩低山丘陵;各县区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除正宁县外,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减少量最大的是环县。5)1990~2006年,庆阳市土地生态风险强度指数在整个研究期区内是先减少后增加,但总体趋势是减少;从地貌类型来看,基岩低山丘陵、黄土塬这两类地貌的土地生态风险强度持续在减少,而梁峁沟壑黄土丘陵、残塬黄土丘陵以及黄土低山丘陵的土地生态风险强度都是前段在减少,后段在增加;从行政区划来看,土地生态风险强度最大的是镇原县,最小的是合水县,而从整个研究来看,华池县的土地生态风险强度在逐渐加大,其余的县区土地生态风险强度都在降低。6)1990~2006年,庆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总体提高,其中2000~2006年间土地生态安全改善的程度和范围都远大于1990~2000年。各地貌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情况均有所改善,其中,2000年~2006年间,除残塬黄土丘陵区有所下降外,其它地貌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都在提高;庆阳市各区县的土地生态安全情况总体上都有改善,改善幅度最大的是正宁县,其次是宁县,环县的改善幅度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