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衡》是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王充的著作,该书主要批判了人们对天神的迷信,对鬼神及其禁忌的迷信以及对圣人“神而先知”、“怪贤所言皆无非”的迷信。这部书语言通俗流畅,口语性较强,能较准确反映东汉时期的语言状况。该书全文约22万字,其内容涉及到当时及历史上诸如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现象。同时,《论衡》作为中古前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所以,研究《论衡》语法不但对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整个汉语史的建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部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语料价值。鉴于以前研究《论衡》语法的文章多以词法研究为主,而对于句法的研究,大多是单篇文章,并没有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共同研究《论衡》的句法,这篇文章尝试从这一角度切入。这比单纯地研究句法,不但扩大了研究范围,而且更有助于得出准确的结论。同时,通过对《论衡》句法的研究,我们还能够从中看出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的特点。首先,我利用定量定性的方法从《论衡》的原始语料中搜集到所有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和词序的典型句式等,即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建立起《论衡》这些句法的语料库;其次,重点讨论《论衡》中的句法,将其分别与上古和中古时期的相关用法进行历时比较,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归纳研究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全文共分六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王充的生平、著述以及《论衡》的篇数、佚文、版本,并明确了本文所用的版本是以“通津草堂本”为底本的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的《论衡注释》;其次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动机和目的、研究现状等;最后概括了《论衡》词语研究与语法研究的一些特点,突出本选题的价值。第一章主要针对《论衡》的中的判断句进行研究,在这个时期的判断句中,保存了大量的上古汉语的特点,同时又出现了中古汉语的萌芽,所以很有代表性。《论衡》的判断句众多,其中带有明显上古时期判断句特点的句子,即以“也”煞句的句子和无“也”煞句的句子并存,同时出现了许多“是”字句,“非是”句,这都体现了这一时期判断句的过渡性特征。第二章被动句主要从“於(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为……所……”式、“为·见·动”式、“被”字式六种句型进行分析。“於(于)”字式、“见”字式逐渐减少,“被”字式从无到有,明显的看出这一时期“被”字式的发展过渡。第三章从疑问句上进行研究。《论衡》中并列选择问的形式得到了丰富;设问句中出现了只问不答的设问句;否定句中的否定副词出现了“非”“不”“否”,这是中古汉语疑问句的特点;在特指问中,“孰者”、“何者”作疑问词,这也是东汉时期才出现的新形式。第四章研究《论衡》的词序,着重从数量词组、疑问代词宾语位置和否定代词宾语位置三方面考察,《论衡》的数量词组较之《史记》明显增加,疑问代词在这一时期还是趋于后置,而否定代词已经基本完成了后置。最后一部分是总结部分,《论衡》作为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品,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演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