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并进而影响到哲学界和文学界。“百姓日用即为道”,人们意识自由,散文由“原道宗经”的传统散文向更富于生活气息的文人小品文转向,诞生了一大批文质皆美的小品文,透露着该时期文人鲜明的生活审美观。而从小品文角度看该时期的生活审美观尚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试图在整理明木清初文人小品文的基础上,勾勒出士人生活审美观随时代演变的历史,并归纳其美学特征,系统探讨该时期文人生活审美观的内涵。
首先,考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观的形态表现及缘由。结合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这一研究背景,采取考论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社会变革、哲学革命、经济发展、文风演变四个角度来理解该时期的文化特征并且归纳出崇真、重趣、尚奇的审美趣味发展态势。通过剖析该历史特殊时期文人的心态和习气,理解士人在市与朝之间徘徊的“适世”形象,进而考察由此衍生的各类文人生活审美形态。
特别是以袁宏道、张岱、李渔等人的生活和小品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个性和生活审美观之间的关系。晚明袁宏道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开风气之先,笔下的山水小品文和记录生活的小品文呈现了一个“适世得趣”的准隐士形象,革新了复古派统领下全无生气的文坛怪象。内在的思想境界影响了他的审美观,呈现关注自然山水和日常生活审美的倾向。明清易代之际的张岱心系故国,黍离之悲化作笔下文章,既有对故园盛大节日的追忆,也有对各具个性的市民阶层人物的记录。他的民俗小品展现了晚明千姿百念的市民生活,带有浓厚的市井风情和古朴的民俗气息,亦俗亦雅,雅俗共赏,反映了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的转向。而清初的李渔,则在建造园林中践行了化俗为雅的理念,把审美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艺术化。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观于此臻于成熟。
其次,分析了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观的特征。在上述了解洞悉其建构生活审美观的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士人在观照日常生活中所提炼的审美意趣,以作品印证美学思想,突出其生活美学雅俗兼备、独具个性的特点,并指出其生活审美观的内涵:一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认同感性存在、现实存在、自然存在,心境闲适自足。二是善于把文化内涵和文人品味融入生活,变俗为雅,在感性化生存的基础上走向诗意世界。该时期文人生活审美观有着鲜明的世俗化、诗意化、人性化倾向。并继而归纳出此种生活审美观的两条生成条件:一是闲适为经,物趣为纬。清玩、清赏的前提是拥有闲适自在的心境,其次是发现自然物趣,善于鉴赏日常生活中的美;二是人秉自然,诗意栖居。形成生活审美观的关键在于亲近自然,尊重人性,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融入艺术和个性,形成艺术化生存。
最后,通过对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观的特征的考察得出结论:文人趣味的生活化与商业化、感官化的社会环境紧紧相连。晚明清初的社会大气候使文人走上“适世”一路,是形成他们独具个性的生活审美观的契机。文人身份的市井化,是其审美趣味转变的关键,他们在休闲娱乐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态。因趣生慧,休闲生活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总之,生活艺术化能同时满足感官享受与精神愉悦,开创着具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以人为本,这是生活审美的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