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明清初文人生活审美观——以袁宏道、张岱、李渔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并进而影响到哲学界和文学界。“百姓日用即为道”,人们意识自由,散文由“原道宗经”的传统散文向更富于生活气息的文人小品文转向,诞生了一大批文质皆美的小品文,透露着该时期文人鲜明的生活审美观。而从小品文角度看该时期的生活审美观尚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试图在整理明木清初文人小品文的基础上,勾勒出士人生活审美观随时代演变的历史,并归纳其美学特征,系统探讨该时期文人生活审美观的内涵。   首先,考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观的形态表现及缘由。结合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这一研究背景,采取考论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社会变革、哲学革命、经济发展、文风演变四个角度来理解该时期的文化特征并且归纳出崇真、重趣、尚奇的审美趣味发展态势。通过剖析该历史特殊时期文人的心态和习气,理解士人在市与朝之间徘徊的“适世”形象,进而考察由此衍生的各类文人生活审美形态。   特别是以袁宏道、张岱、李渔等人的生活和小品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个性和生活审美观之间的关系。晚明袁宏道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开风气之先,笔下的山水小品文和记录生活的小品文呈现了一个“适世得趣”的准隐士形象,革新了复古派统领下全无生气的文坛怪象。内在的思想境界影响了他的审美观,呈现关注自然山水和日常生活审美的倾向。明清易代之际的张岱心系故国,黍离之悲化作笔下文章,既有对故园盛大节日的追忆,也有对各具个性的市民阶层人物的记录。他的民俗小品展现了晚明千姿百念的市民生活,带有浓厚的市井风情和古朴的民俗气息,亦俗亦雅,雅俗共赏,反映了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的转向。而清初的李渔,则在建造园林中践行了化俗为雅的理念,把审美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艺术化。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观于此臻于成熟。   其次,分析了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观的特征。在上述了解洞悉其建构生活审美观的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士人在观照日常生活中所提炼的审美意趣,以作品印证美学思想,突出其生活美学雅俗兼备、独具个性的特点,并指出其生活审美观的内涵:一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认同感性存在、现实存在、自然存在,心境闲适自足。二是善于把文化内涵和文人品味融入生活,变俗为雅,在感性化生存的基础上走向诗意世界。该时期文人生活审美观有着鲜明的世俗化、诗意化、人性化倾向。并继而归纳出此种生活审美观的两条生成条件:一是闲适为经,物趣为纬。清玩、清赏的前提是拥有闲适自在的心境,其次是发现自然物趣,善于鉴赏日常生活中的美;二是人秉自然,诗意栖居。形成生活审美观的关键在于亲近自然,尊重人性,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融入艺术和个性,形成艺术化生存。   最后,通过对明末清初士人生活审美观的特征的考察得出结论:文人趣味的生活化与商业化、感官化的社会环境紧紧相连。晚明清初的社会大气候使文人走上“适世”一路,是形成他们独具个性的生活审美观的契机。文人身份的市井化,是其审美趣味转变的关键,他们在休闲娱乐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态。因趣生慧,休闲生活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总之,生活艺术化能同时满足感官享受与精神愉悦,开创着具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以人为本,这是生活审美的旨归。
其他文献
基于选煤厂外排矸石中砂岩、高岭岩和煤矸石硬度的差别,通过破坏载荷试验以及破碎筛分、发热量测定试验,探讨砂岩、高岭岩和煤矸石选择性破碎分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硬度
罗兰·巴尔特是当代著名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思想家,其《叙事结构分析》旨在研究叙事体小说,结合普罗普对于功能的定义以及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概念,拓展出功能层与行动层两个层级对行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股“民族文化研究”的热潮在中国大陆悄然掀起,并一直持续至今,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课题。湖南瑶族文化也因其历史的悠久性、文献的权威性和
本文以李金发、闻一多、艾青三位具有美术专业背景的现代诗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位诗人的美术背景的爬梳,整理其艺术经验的习得过程,挖掘其艺术创作实绩,探询其在美术创作实践
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动介区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从形式的角度,对动介兼类词中的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进行区分,并以此为基础,对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表依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