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作为在高校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育人效用的重要方式,在各地方高校得到了大力实施。然而,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呈现出显性知识的外部植入与生搬硬套、过度注重政治知识的添加与补充的外铄型现状,导致课程思政的育人效用偏离了初衷,其教学过程也呈现出低效化状态。这一空有课程思政之名的教学与实施思路,难落实意识形态育人价值之实。因此,转向探讨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策略,于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而落实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培育目标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旨在以潜隐性的形态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课程思政的形成与实施过程依托于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意识形态属性是其自身的根本价值属性。生发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属性即为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只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地系统性地设计,从专业课程中生发意识形态属性,才能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高效率、高质量的达成,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同时,课程思政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潜隐性育人效用,必然依赖于教育主体的实施与建构。教师形成对课程思政价值属性的正确认知与理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也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第一部分为导论。在明确研究的对象及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明确本研究的重点与特点所在,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形成清晰的研究思路,进而为本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以课程知识为载体与依托,论证意识形态属性是课程知识的价值属性。通过对课程思政进行深入分析,论证意识形态属性是课程思政的价值实质,从而证明课程思政教学就是深入课程知识本身,发挥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属性的育人作用,纠正当前外铄型的教学实践思路。其次,分析课程思政的特点,形成对课程思政育人特点、表现形态与传递途径的正确认知,认识到课程思政潜隐性的表现形态与多样化的传递途径,为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最后,分析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价值,肯定其于学生培养、教学过程与教育价值的完善层面具有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特点与价值的清晰认知与准确定位。本研究第三部分分析与阐明当前课程思政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落脚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环节深入分析与研究,得出了当前课程思政的低效化教学现状,具体表现出标签化、碎片化、生硬表面化问题。具体分析,各种问题得以产生,在于当前对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属性挖掘不足,教师对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并且缺少主动建设课程思政的意识。思政价值的实现效果不够凸显,且评价方式也有待优化。第四部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教学准备阶段,首先应编制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梳理各专业课程目标的内在逻辑,确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以意识形态的养成目标引领知识能力培育目标。其次,要整合专业教材,分析解构重组。要明确意识形态的多样表现形态,明确专业教材的挖掘侧重点,并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适应。再次,要设计探究性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进行思政学习的动机。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要采取转化式策略,由知识掌握转为学生意识形态观念的养成,由知识教学转为生成教师的理想信念。要采取情境式策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物理环境,灵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注重学生的政治情感体验。要采取体验式策略,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对意识形态的意会理解,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在教学的管理阶段,要创建意识形态文化环境,搭建教学信息化平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评价阶段,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与能力。第五部分为结束语。本研究为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教学领域存在的泛政治化问题,以及呈现出的低效化教学现状,提供了一种尝试性的解决思路。通过深入教学准备环节、实施环节、管理环节与评价环节,力求实现教学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由于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认为对教师的思想、意识、行为的规范与能力、素养的提升领域的研究需要获得足够重视。本研究尚存不足与需进一步改进之处,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