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形态与左心耳血栓的关系。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二科住院拟行射频消融术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71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9例,年龄31-78岁。所有患者行经胸超声、经食道超声及256层螺旋CT检查,根据食道超声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分为左心耳血栓组(血栓组)与左心耳无血栓组(非血栓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房颤类型、计算CHA2DS2-VASc评分。应用经胸、经食道超声及256层螺旋CT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心耳长度、左心耳根部与尖部第一转折处角度(简称第一弯曲度)、左心耳分叶、开口宽度、开口面积、左心耳体积、左心耳面积变化率(LAA-EF)、左心耳排空速度(LAA-EV)、左心耳充盈速度(LAA-FV),LVEF、E/e’,e’等解剖学与功能学指标。应用CT明确左心耳形态(参照Biase分型标准),了解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左心耳形态、功能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经食道超声为标准,计算256层螺旋CT诊断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应用Kappa检验检测两种方法诊断左心耳血栓的一致性。结果:血栓组14例(19.7%),非血栓组57例(80.3%)。两组比较:性别、年龄、心衰、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CHA2DS2-VASc评分、第一弯曲度、LVEF、E/e’、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中持续性房颤9例(64.3%),非血栓组中持续性房颤6例(1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左心房内径大于非血栓组,左心耳长度、开口宽度、开口面积、体积均大于非血栓组,左心耳分叶多于非血栓组,LAA-EV、LAA-FV、LAA-EF均小于非血栓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心耳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左心耳形态比较,鸡翅形血栓发生率低,椰菜花形血栓发生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房颤类型、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形态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经食道超声为金标准,256层螺旋CT检测左心耳血栓的敏感度为36%,特异度为98%,阳性预测值为83%,阴性预测值为86%,经卡方检验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经Kappa检验,Kappa值为0.433,有较低的一致性。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形态与左心耳血栓形成有关,其中房颤类型、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形态为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56层螺旋CT与经食道超声检测左心耳血栓一致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