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蟹作为我国水产领域驰名的养殖生物,近些年来,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增,与之而来环境问题也日渐显现,幼蟹养殖池塘属小水体流动性差,因净化能力不足,加之养殖生物对饲饵的需求、以及施肥操作和自身的代谢物积累,以及池塘本身淋溶、渗漏等作用,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当前大环境倡导净水渔业的理念,某些饲养操作(施肥)是否具有科学性亟待解决。通过查阅前人研究资料发现,当下学者对于施肥研究方向,主要聚集于施肥的种类、方式和施肥的频率等方面,未涉及施肥的合理性,或者只是单一研究了水质指标或者是浮动生物的变化,并未系统全面的对某一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评价。故而,本人希望通过对探究幼蟹池塘过程施肥对于水质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统计评价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了解其群落演替和其优势种的组成过程,并联系水质指标与幼蟹池塘浮游生物进行综合评定,得出幼蟹池塘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后,做出全面行系统评估。通过维期6个月,并对水温(T)等12项指标全面监测后得出,河蟹幼蟹池水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其中69月幼蟹池塘水质因子较稳定,78月两组池塘化学需氧量(CODMn)、叶绿素a(Chl.a)出现显著增高而DO显著下降,实验末期(10月)幼蟹池塘除总硬度和DO显著下降,其余水质因子均出现显著升高。实验表明,水源与幼蟹池塘的水温(T)、pH无显著差异(P>0.05)。水源溶氧(DO)和硝酸盐(NO3--N)显著高于两处理组(P<0.05),不施肥组(F1组)的总磷(TP)、磷酸盐(PO43--P)、叶绿素a(Chl.a)和总硬度均显著低于施肥处理组(F2组)(P<0.05)。幼蟹池塘施肥后会引起总氮(TN)、三态氮(NH4-N、NO2-N、NO3-N)和化学需氧量(CODMn)短暂性显著升高(P<0.05)。池塘会因施肥导致磷元素和有机物积累过多。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两组幼蟹池塘内共鉴定出48种浮游动物,归属于18科。其中轮虫、枝角、桡足类分别为21、15、12种,其中浮游动物优势种共为21种,其中轮虫为(8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另外,F1组的优势种为12种,F2组的优势种为18种。F1组优势种明显少于F2组池塘。研究发现,水体施肥后,会导致浮游动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显著性上升(P<0.05),而施肥池塘物种多样性指数却显著低于不施肥池塘(P<0.05)。冗余分析(RDA)得出,幼蟹养殖池塘浮游动物优势种结构变化的主要水质指标分别为CODMn、pH、Chl.a、TN、T、DO和TP。通过9次实验,对两组共6个池塘浮游植物进行采集。结果鉴定出,幼蟹池塘内有117种浮游植物,归属于8门68属。其中绿藻门(47种)、硅藻门(26种)和蓝藻门为(21种),裸藻门(13种)、黄藻门(2种)、金藻门(1种)、甲藻门(4种)、隐藻门(2种)。幼蟹池塘浮游植物组成主要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并且具有季节性演替特征,夏季以绿-蓝藻,秋季以绿-硅藻为主体。实验共鉴定出15种浮游植物优势种,包括绿藻(6种)、蓝藻(4种)、硅藻(4种)和隐藻(1种)。主要优势种为水溪绿球藻(Oscillatoria chalybea var)、二角盘星藻(Pediastrum duplex)、镰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falcatus)、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颗粒直链藻(A.granulate)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Uterm)。实验结果表明,F1组池塘优势种为11种,F2组池塘优势种为15种。F1、F2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05×1074.723×107cell/L和1.035×1074.935×107 cell/L生物量分别2.63420.63 mg/L和2.99525.706 mg/L。多样性指数范围为2.533.137和2.2883.066。研究发现,幼蟹池塘主要是硅-绿两藻占主体,水体处于中营养水平。水体施肥后,不仅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的会显著增加(P<0.05),还会破坏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致使耐污种群成为优势种,对池塘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以上研究表明,池塘水体施肥会造成水体溶氧下降、磷元素和叶绿素a的积累,进而促进了池塘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增高,引起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下降。水体施肥同样也会促进浮游动物的生长,促进其平均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加重池塘水环境的生物承载容量,对养殖生物产生不利影响。联系水质指标和浮游动、植物等多种指标综合评价发现,幼蟹池塘水环境属于中营养水平,再进行施肥操作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因此采用不施肥的策略更符合生态养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