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代表之作的《搜神记》中,作者干宝采用“考先志”与“收遗逸”的方法共辑录了343则故事,与蛇相关的故事有12则,且在每个篇目中均有分布。本文的论述即是以这12则蛇故事为主题而展开。基于民间故事学的知识准则,《搜神记》中所辑录的蛇故事可以分为“灵蛇报恩”和“蛇精害人”两个故事类型。在“灵蛇报恩”故事中“人生蛇”母题与“蛇祭母”母题结合,构成“龙子祭母型故事”。在“蛇精害人”故事中,“蛇害人”与“人杀蛇”结合,组成“斩杀蛇精”故事,“蛇害人”与“蛇复仇”结合,组成“蛇精复仇”故事。在对其母题、类型的分析中,可以较为清晰地不同母题间的结合构成的新的故事文本,看到两个故事类型在不同文献中的不同呈现,看到蛇故事的模式性、开放性与可塑性。基于对《搜神记》在篇目分类和叙述手法中所呈现特征的理解,12则蛇故事也呈现出不仅仅是文学故事的意义。有别于民间故事学所给予的故事分类图景,作者干宝将蛇故事分别辑录在不同的篇目分类中,《神化篇》所叙神仙道化之事,所录蛇故事反映了魏晋时期道教的发展与巫术的应用。《感应篇》所叙神灵感应之事,所录蛇故事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互渗思维。《妖怪篇》所叙灾异变怪吉凶征兆之事,所录蛇故事反映了人们的征兆信仰。《变化篇》所叙物怪精魅变化之事,所录蛇故事是较为生动的万物有灵观念之表达。对于12则蛇故事,干宝主要通过故事性写作和事件性写作两种手法来分别予以叙述,结合作者辑录此书时明神道之不诬的目的、心态以及魏晋时期鬼神实有的群众心理,可认为《搜神记》中的蛇故事是对魏晋时期人们巫术应用、征兆信仰、互渗思维等精神生活、信仰实践的一种记录。在两种研究视角的理解中,呈现于前的《搜神记》首先是一部丰富的民间故事集,是干宝对魏晋时期民间口头叙事的一种整理,其叙事文本既承接了该故事类型的讲述传统,也为其后该故事类型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这为现今民间故事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资源;同时《搜神记》也是一部具有民俗学意涵的写作,在研究魏晋时期的人们的民俗生活尤其是信仰生活方面,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料学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干宝辑录故事时所持有的局内人视角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