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青少年如何更好的实现城市融入一直是实现教育平等性和加快城市化进程迫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如何找出作用于流动青少年生活环境和行为结果之间的中介心理因素,并根据其特点实施有效的干预,将成为解决流动青少年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目的:探究城市流动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对比城市流动青少年和普通城市青少年疏离感的差异,构建城市流动青少年家庭功能、疏离感、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模型;根据流动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以系统干预为手段,对流动青少年心理疏离感进行干预,证明系统干预法对降低流动青少年心理疏离感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分别采用《青少年疏离感问卷》、《家庭功能问卷》、《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自编人口学问卷对来自西安市第十五中学和西安益华中学的1003名同学施测,收集有效问卷827份,其中流动青少年429名,非流动青少年398名。2.试验法:采用系统干预的方法,分别从西安市第十五中学初二年级疏离感总平均分大于4分的学生中随机选出流动青少年30名,非流动青少年8名。通过初步的访谈,筛选出实验组成员10名,其中8名流动青少年,2名非流动青少年。控制组成员10名,8名流动青少年,2名非流动青少年。分别从教师、家长、和流动青少年自身三个方面对降低流动青少年疏离感进行为期2个半月的系统干预。其中教师和家长的干预形式主要为两周一次,一共四次的主题讲座和角色扮演,流动青少年自身的干预形式主要为一周一次,一共九次的团体干预。研究结果:1.流动青少年疏离感的二阶因素的三个维度中,环境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一阶因素中,生活疏离感的得分超过4分,不可控制感的得分低于3分。2.流动青少年总疏离感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二阶维度上,人际疏离感和社会疏离感差异显著;一阶维度上,自我疏离感、孤独感、亲人疏离感、不可控制感差异显著。3.流动青少年人际疏离感和总体疏离感存在年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初一、高一和其它年级的差异上。流动青少年环境疏离感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生的环境疏离感高于女生。4.母亲职业、家庭收入、朋友个数、和谁一起居住、离开家的时间、转学次数、离开父母的时间是影响流动青少年疏离感水平的风险因素。5.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社会适应、和疏离感显著相关,且流动青少年疏离感在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之间其到部分中介的作用。6.通过系统干预的手段对流动青少年的疏离感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流动青少年的疏离感水平。研究结论:1.流动青少年在疏离感各层次的分数分布与普通青少年相似,但流动青少年的疏离感得分普遍高于普通青少年。2.流动青少年疏离感在年级和性别上呈现差异,且受母亲职业、家庭收入、朋友个数、和谁一起居住、离开家的时间、转学次数、离开父母的时间等因素影响。3.流动青少年疏离感作为部分中介变量,在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之间起作用。可以通过降低流动青少年疏离感来减少流动青少年特殊家庭环境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4.可以通过系统干预的方法有效降低流动青少年疏离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