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颅内脑白质缺血变性影像与症状的关系;分析左右两侧丘纹静脉管径及其明显属支数量与脑室两侧脑白质缺血变性程度的关系;分析脑室两侧丘纹静脉纤细属支显示与脑室两侧脑白质缺血变性程度的关系;探讨磁敏感加权技术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于颅内深静脉的显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2例进行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SWI检查患者的影像,所有患者均为由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肢体无力等脑组织慢性缺血症状来院就诊,临床医生根据症状及其他检查诊断为慢性脑缺血。并且根据临床症状及部分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排除急性脑梗塞患者。并且通过询问病史,所有患者于本次检查之前的一个月内没有急性脑梗塞病史。根据两侧脑室周围白质MRI图像的显示情况,并且结合Fazekas量表进行了分组,分成了ABCD四组。分别测定各组中左右两侧脑室中部丘纹静脉管径,并且分别统计左右两侧汇入丘纹静脉的主要属支显示的数量,以及统计每一例脑室两侧白质区呈“垂柳样”垂直于脑室分布的纤细静脉管腔的显示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合数据分布特征,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有临床症状的脑缺血患者,MRI检查大部分为阳性改变,即显示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然而部分MRI呈阴性。2各组左右两侧丘纹静脉管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Fig.3.1-3.2。在MRI正常组,即A组中,左侧丘纹静脉管径为(1.92±0.29mm),右侧丘纹静脉管径为(1.84±0.26mm),左右两侧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0.414,P=0.681>0.05)。在B组中,左右两侧丘纹静脉管径分别为(1.88±0.41mm)、(1.93±0.36mm),左右两侧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0.889,P=0.379>0.05);在C组中,左右两侧丘纹静脉管径分别为(2.01±0.417mm)、(1.94±0.470mm),左右两侧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0.903,P=0.3787>0.05);在D组中,左右两侧丘纹静脉管径分别为(1.855±0.403mm)、(1.92±0.444mm),左右两侧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1.057,P=0.303>0.05)。综上所述,各组左右两侧丘纹静脉管径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别。3由于左右两侧丘纹静脉管径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将ABCD4组左右两侧数据合并。后将各组管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见Table4.2。各组间丘纹静脉管径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F=1.356,P=0.257>0.05)。4将各组左右两侧的丘纹静脉属支管腔数量进行统计(Tab.2.1-2.2),所得表格属于双向有序资料,结合数据特征,进行双向有序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后结果(Table 5.1-5.2):1)X2(总变异)=33.62,P<0.05,因此各组间管腔数量有统计学差异;2)X2(回归)=26.06<3.84,那么对应P<0.05,线性回归分量有统计学意义;3)X2(偏离)=7.56>15.51,那么对应P>0.05,偏离线性回归分量没有统计学意义;4)根据2)和3)结果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即病变程度、管腔数量)存在相关关系,而且是直线关系。5脑室两侧白质内纤细静脉属支显示情况(Table 6):左侧分别为74%、70%、50%、23%,右侧分别为77%、73%、45%、32%。可以看到由A到D随着病变程度加重,管腔显示率逐渐降低。结论:1 MRI作为一种良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有脑缺血患者常规的检查方法;然而脑缺血症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且慢性缺血呈现渐进性改变,在MRI图像上不一定为阳性结果。2在各组间,左右两侧丘纹静脉管径粗细均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左右侧别对于颅内深静脉管径粗细情况没有明显的影响。3脑组织慢性缺血程度对于颅内深静脉-丘纹静脉主干管径没有明显影响。4脑室周围的白质区域缺血程度和丘纹静脉的属支SWI显示情况有线性趋势的相关性,并且是直线相关的趋势。白质缺血变性程度越重,静脉减少越明显。5 SWI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检查方法,对于颅内深静脉系统有较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