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观是存于人们脑中有关创新的复杂认识论系统,是某一社会群体对创新的本质和过程、创新个性特征、创新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等方面的共同信念,会因时代和文化背景而异。教师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创新观不仅会潜在影响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行为,而且影响到对学生创新行为的认识判断及对其创新学习活动的支持。对教师和学生创新观的现状进行探查,有助于了解其对创新各方面的认识,从而为分析教师创新观与其教学行为及学生创新学习行为的关系奠定基础,为相关师资培训明确方向。本研究采取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自行编制问卷,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创新观做了大规模调查,力图勾勒出其创新观的整体轮廓。另外,还对教师创新观和创新研究专家创新观分别做了比较。本研究发现:1.创新的定义:大多数师生将创新定义为生成新颖有用的产品的过程,“新颖独特”的提及率要远高于“有用”。对于创新过程,教师更多提及了创造、打破限制、付诸实践、解决问题和思考,学生则更多提到创造、思考、发明、改进、付诸实践。2.创新的要素观:绝大多数师生都认为内在动机和知识储备能促进创新,创新活动主要取决于创新环境,不受领域限制。教师认为创新能力与智力有一定关系,但智力高的人并不一定有高创新能力。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对某些创新要素的态度有非常显著的差异。3.创新型学生观:大多数师生都认为学生普遍具有创新能力,学习成绩与创新能力相对独立,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创新活动。教师较多提及的创新型学生特征词有:新颖独特、富想象力、好问、聪慧、机智灵活;而在学生心目中,聪慧、新颖独特、富想象力、爱思考、勤奋刻苦是创新型学生的典型特征。某些特征词的提及率在性别、学科、职务和师生上存在显著差异。4.创新能力培养观:绝大多数师生认为创新能力可以培养。教师较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策略:鼓励质疑、勤动脑、发散思维训练、提高自主性、激励创新、知识积累,并且较重视营造有开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提及较多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多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力、留心观察、动手实践、大胆质疑。另外,中学教师倾向于认为当前学科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创新,并且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应把创新技能训练纳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