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FEMA P-58中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计算出建筑物的地震损失,但其仅考虑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构件损伤状态的识别参数,并不能对构件的破坏状态作出准确判断。本文基于全概率PBEE的理论框架,结合梁、柱、剪力墙构件各性能状态的指标限值,以构件塑性转角作为损伤识别参数,建立了基于构件变形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并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PERFORM 3D的后处理程序Loss-Calculation,使该方法得以实现。按照现行中国规范分别设计了6度、7度、7.5度、8度及8.5度等5个设防烈度地区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对于7度设防地区,又分别按照1989、2001与2010系列规范进行设计。利用本文建立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对上述8个模型进行了全面的抗震性能评估,并针对不同设防烈度地区和不同年代规范体系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1)小震宏观响应参数评估;(2)大震与极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与构件性能状态评估;(3)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4)地震损失评估。经对比研究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现阶段常用的三种倒塌判定准则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倒塌判定保守程度为:层间位移角准则>关键构件失效准则>动力失稳准则,关键构件失效准则判定得到的抗倒塌安全储备系数CMR值是层间位移角准则的1.9~2.5倍,动力失稳准则是位移角准则的3.8~4.1倍;2、各设防烈度地区结构所承担的地震损失风险不一致,7.5度、8度、8.5度设防结构的损失比较接近,7度结构次之,6度结构的损失最小。7.5度、8度、8.5度设防结构在大震与极罕遇地震下的损失比分别为0.15和0.30左右,是7度设防结构4倍;3、在地震损失各类型构件的占比中,非结构构件的损失占比约为70%,为主要成分;在结构构件的损失中,梁构件的损失为主导因素,占比达到80%以上,并且随着设防烈度的提高,梁构件的占比降低,剪力墙构件的损失占比提高;随1989、2001、2010规范的更新也发现相同规律;4、按照不同规范体系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下所承担的地震损失风险一致,损失比均在0.13左右;当遭遇超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50g)时,不同规范结构的地震损失相对关系为:1989>2001>2010,损失比分别为0.84、0.71与0.65,损失风险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