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粒体病是指由于线粒体DNA和核DNA的突变或缺失导致的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相关蛋白异常,继而阻碍 ATP的合成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故又称作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病。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线粒体脑病:Leigh病;Alpers综合征;线粒体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伴癫痫发作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yoclonic Epilepsy and Ragged Red Fibres,MERRF);Kearns-Sayrs综合征(KSS);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 MNGIE);线粒体神经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神经源性肌萎缩-共济失调-色素视网膜病变综合征;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伴眼外肌麻痹;线粒体肌病: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CPEO);线粒体肢带型肌病。线粒体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突变、插入、缺失突变、mtDNA拷贝数突变, m.3243A>G最常见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可导致一系列轻到致死性的临床症状。通常为母系遗传,但偶有散发突变。本文将对我院诊治的6例m.3243A>G突变相关的线粒体疾病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基因研究,解决揭示表型与基因型是否具有相关性;如何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确定该基因的分子学诊断的可能性。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及统计学分析,得出该突变相关线粒体疾病临床症状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6例m.3243A>G相关线粒体疾病患者临床、病理及基因研究。 目的:探讨m.3243A>G相关线粒体疾病的临床症状、肌肉病理、血乳酸值、影像学及基因特点。 方法:对2014-2016年就诊于本院的6名m.3243A>G相关线粒体疾病患者进行资料收集,病例1、2、6行骨骼肌活检术+冰冻酶组织化学染色及血乳酸检测,病例1、2、3、5、6均行头颅MRI检查,其中1、3、5、6均行MRS检查,其中病例1、5具有基因家系验证。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 结果:共6例病人,男女比例为1:2,6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0-52岁,发病年龄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3.5岁(20.5岁)。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首发症状:精神异常(3/6),视力下降(3/6),头晕(3/6),发作性抽搐(2/6),恶心呕吐(2/6),头痛(1/6),首发症状为记忆力减退(1/6)。家族史:其中3例患者有家族史,例1表现为母亲身材矮小,听力下降。例3表现为母亲身材矮小。例5表现为女儿癫痫发作及运动耐力下降。临床症状:共6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癫痫4例(4/6),听力下降4例(4/6),精神行为异常4例(4/6),头痛3例(3/6),智能减退3例(3/6),运动不耐受3例(3/6),视力下降2例(2/6),偏盲1例(1/6),卒中样发作(1/6)。非神经系统症状:身材矮小5例(5/6),胃肠道症状4例(4/6),糖尿病3例(3/6)。核磁结果:5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4例行MRS检查,均有脑内异常信号,4例MRS均可见乳酸峰升高。肌肉病理:3例患者行肌肉病理检查,其中破碎红纤维(1/3),SSVs(1/3),正常(1/3)。基因检测:6例患者均行基因检测,突变率范围:20-67%,突变率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间距表示,分别25.00%(20.80%)。治疗效果:6例患者均行抗氧化及补充代谢辅酶类等治疗,有效率为3/6。 结论:⑴m.3243A>G相关线粒体疾病临床表型差异大,身材矮小、癫痫、听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胃肠道症状为较常出现症状,3个或3个以上症状同时出现可考虑m.3243A>G的基因筛查。⑵肌肉病理存在RRFs及SSVs、头颅MRI提示与血管分布不一致的异常信号及MRS乳酸峰升高可提供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应综合考虑并结合基因检测结果,依据单项诊断可能误诊或漏诊。⑶对已确诊该病的患者应进行多系统筛查,包括心脏、听力、视力、血糖水平及糖尿病并发症,及早干预,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第二部分:m.3243A>G基因突变相关线粒体疾病基因型及临床表型文献汇总分析。 目的:m.3243A>G基因突变相关线粒体疾病临床表型的分布特点,并按人种进行亚组分析。同时对听力下降与糖尿病、心功能异常、卒中样发作及运动不耐受之间及眼睑下垂与心功能异常发生率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预测其生存时间。 方法:采用R3.1.1软件进行Meta分析。首先对纳入的临床表现发生率进行logit转换,以样本量为权重计算合并值,最终得出合并的“发生率”及其95%CI。通过Homogeneity test(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 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 P≥0.10,且 I2≤50%,提示研究结果之间同质,则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 Meta分析;相反则说明在研究结果之间存在着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并按人种进行亚组分析。对对文献报道具有相关性的症状间发生率差异进行分析,进行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两组临床症状发生率的比较,因均有理论值T>5,用Pearson卡方检验。均取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Kaplan-Meier法估算其生存时间。 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总共710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临床表现出现比例分别为听力下降53.95%[95%CI(47.76,60.02), P<0.0001]、运动不耐受48.64%[95%CI(34.39,63.12), P<0.0001]、头痛44.97%[95%CI(27.18,64.15), P<0.0001]、癫痫42.32%[95%CI(21.52,66.25),P<0.0001]、血糖升高33.78%[95%CI(25.94,42.64), P<0.0001]、智能减退32.94%[95%CI(15.44,56.91),P<0.0001]、身材矮小30.62%[95%CI(16.64,49.39), P<0.0001]、卒中样发作29.10%[95%CI(20.21%,39.94), P<0.0001]、胃肠道症状27.23%[95%CI(16.16,42.09), P<0.0001]、心功能异常26.24%[95%CI(20.17,33.37), P<0.0001]、视力下降25.74[95%CI(13.01,44.55), P<0.0001]、眼睑下垂21.09[95%CI(14.87,29.01), P<0.0001]、精神行为异常13.00%[95%CI(7.80,20.88), P<0.0001]。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该结果存在着人种差异。听力下降与糖尿病、卒中样发作、心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听力下降与运动不耐受,眼睑下垂与心功能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病的预后差,10年生存分析,中位生存时间仅为9(1.3-10)年,癫痫(84.6%)及心功能异常(15%)的出现为常见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论:⑴m.3243A>G相关线粒体疾病临床表型谱广泛,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不同临床表型发生率不同,且存在人种差距,可为临床基因检测的选择提供借鉴。⑵听力下降为多系统受累的标志,一旦出现,应进行多系统筛查。⑶该病预后相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