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我国传统民生问题的发展是围绕重民、安民、巩固王权等主题开展的。到了近代社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试图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问题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问题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兼具的整体样态。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国家大事来抓。这是因为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生问题的解决。现阶段,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改革、稳定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讲,我国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收入分配问题,户籍制度、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转换造成的就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和管理体系混乱导致的社会保障问题,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引起的教育不公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源于制度发展的滞后和对制度创新的忽视。因此,解决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就要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探寻出路。具体做法是:在创新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逐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上的作用。在创新就业制度方面,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形成平等合理的就业环境;建立规范的创业激励机制,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和完善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机制,提高社会成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平等就业的各项法律法规,消除就业歧视。在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融资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供给;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监管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持续有效增值;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法律法规,确保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进行。在创新教育制度方面,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和增加教育供给,缓解教育供求矛盾;建立教育资源配置平衡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加强对与教育相关的权力的监督,消除教育特权和教育腐败;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逐步提升政府和社会办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