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疼痛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主观感觉,虽然它是一种保护性的信号,但剧烈和长期的疼痛会影响到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如引起睡眠障碍,消化功能受抑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心脏病者甚至可致心律失常),呼吸急促(胸、腹部疼痛时通气受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关节功能下降和心理障碍。部分慢性疼痛的病人常常奔走各地,辗转各医院、各科室而长期得不到良好正规的治疗而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产生自杀行为,因此疼痛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晚期癌痛病人常常得不到充分的止痛治疗而“痛不欲生”.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1亿多疼痛病人,其中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疼痛是一种可以诊治的疾病;在医院就诊的病人中,2/3的病人都曾受过疼痛的困扰,然而大多数人却并未意识到疼痛本身是一种疾病,需要及时地有效地诊疗。作为"人类第5大生命体征〈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疼痛〉"之一,疼痛因其普遍性和多发性早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持续疼痛不但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而且疼痛本身还会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目前很多手术后疼痛患者和家属,对疼痛的认知还存在许多误区。例如:认为"疼"不是病,一有疼感就兴师动众,似乎小题大做,因此选择"扛过去"。事实上,这种观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术后康复。疼痛既是一种主观不适感,又是一种保护机制。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术后病人早期疼痛引起机体明显应激反应,血中儿茶酚胺升高,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增快,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蛋白合成缓慢,组织分解代谢加强,对切口愈合极为不利;疼痛又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影响术后康复;疼痛还会导致病人痛苦、焦虑等,从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几个方面影响着生活质量。因此,引导人们了解疼痛知识、关注术后疼痛的诊疗效果、加强疼痛知识的宣传、开展疼痛诊疗是这次调查的出发点,它将为今后的疼痛工作提供有意义的见解。
目的:通过对择期手术患者和其家属在手术前后对疼痛的认识和对诊疗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针对不同人群加强有关疼痛宣传、开展疼痛诊疗及改进临床疼痛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手术前对患者和其家属150人进行问卷调查。术后随访时对同一组人群有关镇痛的几个问题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术前收回有效答卷145份(96.7%),患者65份(44.8%),家属80份(55.2%)。手术后随访患者和家属150人,有效答卷147份。被调查者中有75.2%的人(患者48和家属56)有过疼痛的经历,86.9%的人(患者51和家属68)认为在镇痛上的花费是值得的,89.0%的人(患者56和家属72)术前不知道我院手术后采用的镇痛方法,57.2%的人(患者37和家属43)不知道疼痛可致许多并发症,46.9%的人(患者30和家属38)认为手术后疼痛应有管床医生负责。82.9%的患者感觉手术后最难忍的是“刀口疼”,88.4%的患者采用了静脉镇痛泵,79.6%的患者和家属说不出镇痛药物的名称。88.4%的患者和90%的家属对于镇痛的效果是肯定的。57.8%的患者表示:医生和护士对于疼痛效果并不关心。对于疼痛治疗和发展的建议:45.0%的患者和家属均认为应该积极有效地治疗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医生应该多关心患者的痛苦同时减轻家属的担心,关注疼痛的治疗效果,尤其是麻醉医生给予关注。
结论:绝大部分患者(71%)和家属(82%)缺乏对疼痛知识的认识,但大多数患者(78%)和家(95%)认为在镇痛方面的花费是值得的,提高了生活、生存质量,改变了“有痛苦能忍则忍”的思想。鉴于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为适应新的医疗模式,应加大有关疼痛诊疗的宣传和教育,转变患者和家属对疼痛诊疗的认识态度。麻醉科医师、病房护士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疼痛宣传、治疗中去,尤其是围术期疼痛的宣传和诊疗工作。加强疼痛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关注患者和家属对疼痛治疗的评价及意见,为进一步开展疼痛工作、促进疼痛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