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秸秆还田和品种更替加重辽宁省穗腐病危害。辽宁各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主栽品种和栽培措施等差异较大,因此,明确主要致病菌,比较其致病力和产毒能力是制定防治策略的基础。本文系统调查辽宁省玉米穗腐病的发生情况,分离鉴定镰孢菌属致病菌并确定优势致病菌,检测优势致病菌的致病力和毒素含量,并以其为靶标菌筛选有效的化学药剂,为防治玉米穗腐病提供依据。本文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调查了辽宁省玉米穗腐病发生情况2018年,调查了8个地区共203个品种玉米穗腐病发生情况,其中16个品种未发生玉米穗腐病,170个品种发病较轻,17个品种发病程度中等。2019年,在辽宁省14个地区共调查了295个玉米品种穗腐病的发生情况,其中25个品种未发生玉米穗腐病,248个品种发病较轻,21个品种发病程度中等,1个品种发病程度严重。2.分离鉴定镰孢菌属并确定优势种本文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从辽宁14个地区的32个地点获得的360个样品中共分离出352株镰孢菌。2018年鉴定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Schwabe)和亚粘团镰孢菌[F.subglutinans(wollenweb&Reiking)Nelson]等4种,其中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137株,分离频率为74.05%,为优势致病镰孢菌;其次为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24株,分离频率为12.97%,其它2个种分别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亚粘团镰孢菌(F.subgutinans),分离频率分别为12.43%和0.55%。2019年,分离得到的167株镰孢菌中共鉴定到5种镰孢菌,分别是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亚粘团镰孢菌(F.subglutinans)和新知镰孢菌(F.andiyazi)。优势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其分离频率为83.23%,比2018年增加10.22%,其次为层出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和亚粘团镰孢菌,分离频率依次为7.78%,5.99%,1.80%。首次在辽宁地区鉴定到新知镰孢菌(F.andiyazi),分离频率为1.20%。3.研究了新知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新知镰孢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温度为25℃,光照条件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影响无显著差异,促进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硝酸钠,促进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酵母。4.比较了拟轮枝镰孢菌致病力差异与产伏马菌素FB1能力从辽宁省14个地区各随机选取3株共42株拟轮枝镰孢菌,对其致病力和产FB1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菌株SY1-3致病力较弱,其FB1含量为14.61μg/g,致病力较强的BX5-10和PJ11-5的FB1含量依次为16.68μg/g和0.247μg/g。产FB1能力最高的FS4-3的病情指数为28.40,FB1含量较低的DL2-6和YK7-6的病情指数是38.27,处于较高水平。此结果进一步说明致病力强的菌株并不一定产伏马菌素FB1能力强,低产毒的菌株也并没有表现出致病力上的缺陷。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拟轮镰孢菌菌株间产伏马菌素水平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较差。5.化学药剂对拟轮枝镰孢菌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从8种供试药剂中初步筛选出了2种对拟轮枝镰孢菌抑菌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咪鲜胺和戊唑醇。毒力回归分析表明,咪鲜胺对拟轮枝镰孢菌的EC50最低,为0.1384μg?m L-1,其次是戊唑醇,EC50为0.3047μg?m L-1。通过小区试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戊唑醇、咪鲜胺,其防效依次为66.67%、63.49%。田间无人机喷洒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40%多菌灵·戊唑醇对良玉99防效为36.27%,增产4.32%;对丹玉405防效为45.04%,增产6.67%。综合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推荐使用戊唑醇、咪鲜胺防治玉米镰孢菌穗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