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特有的基本制度化组织形式——单位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对其进行的研究无疑对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认识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目前对单位研究尚存在不少空白领域,正因为此吸引着笔者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采用了经济社会学的途径,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试图通过解析改制前后潜隐在单位成员间通过关系等途径连结成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动态进程,来折射出单位在改制前后发生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揭示出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改制前后单位内部的网络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改制前的网络是一个半开放型的网络,表现出网络规模大、网络密度较低、网络限制小的特征。而在转制以后,其关系网络的特征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个封闭型的网络,网络规模由大变小、网络密度由低到高、网络限制由原来的半开放型转变为封闭型网络。
在一般的网络中,网络内部的变化往往是由个体希望改变自身在网络中的地位或位置引起的,而变化的形式是跨越原有的结构空洞,变弱联系为强联系。这种改变是渐进式的,由局部到整体,变迁的过程较长。在改制的大背景下发生的H单位的网络变迁则是沿另一种途径,即由整体发生的被迫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从根本上破坏了原有的网络结构,使原来由职位等级制度保障的稳定的组织结构几乎被彻底地毁灭了,而原有网络赖以为生的与其他网络间的“桥梁”也被切断。网络内成员间的联系强度也被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也就是说,改制后H单位领导层的关系网络实际上是随着改制而重构了。
在转制前,该关系网络存在着较多的结构空洞,而占据结构空洞的行动者具有相当数量的强联系,对本网络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拥有较强的信任和声誉的领袖特征,并共同组成强联系的桥梁纽带,发挥了结构洞的作用。结构洞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三个层面,最低到高分别为信息传递、资源获取和权力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