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协同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区域内,在产业关联的条件下,某一产业的集聚会引起与之相关的产业在地域空间内也形成集聚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某一企业及相关机构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后,其相关企业在邻近区域也形成集聚现象,两者之间产生协同集聚效应。劳动生产要素与人口迁徙两者之间具有极为紧密的连续,他们共同构成了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表现为农村的劳动力不断的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转移需要产业的发展为城镇持续增加相应的就业岗位,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各种资源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主要包括资金、劳动力及城市中所形成的的产业。产业协同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表现为不同产业在该地域中形成的协同集聚效应,企业向一定区域内集中不仅会增加对以劳动力为主的制造业增长,而且对服务业的发展也同时具有推动作用,促进服务业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两者间产生协同效应,由制造业产生的集聚效应引起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的集聚,不同产业之间所形成的协同集聚效果进一步得到强化,推动人口在城市的集聚。其次,城市系统内的生产区与生活区在产业协同集聚的推动下进行了相应的分离,城镇的空间布局变得越加的完善,各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并将产业链进行延伸,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系统内重建与升级,城市体系内服务链的增值与扩展。从价值链角度出发,城市中的产业空间布局能够通过产业集聚体系与城市发展体系所形成的整个产业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城镇化在扩张的道路上一方面会致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的提升,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而这一部分能够通过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的外部经济与规模效应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抵消。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使得城市的辐射范围有所扩大,产业结构也会不断的完善、优化,并形成互补,最后构成城市群发展联系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地区内城镇化率的提升。此外,城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之间会呈现出负的相关关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第一,产业集聚的过度集中会引发恶性竞争,企业生产效率下降,企业停产或退出的可能性增加;第二,过度集聚下的企业之间争夺生产要素,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第三,过度集聚下的企业会滋生创新惰性,一味地等待着其他企业进行创新,使得整个行业的创新效应下降。以上的情况均会在不同情况下都会导致产业协同集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对城镇化率的上升具有阻碍作用。
产业协同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促进效应,同时也会呈现出负面的阻碍作用,即呈现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借助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市级面板数据,并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在目前阶段对长江经济带中城镇化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细分行业中的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最为显著。而对长江经济带中分区域研究却有不同的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存在地区异质性:产业协同集聚对下游地区城镇化的促进主要来制造业与自消费性服务业协同效应;中游地区主要来自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协同效应;上游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细分行业协同集聚效应相较于其他区域均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细分行业中的生产性、公共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效应最为显著。而本文所选取的控制变量对城镇化的发展也具有异质性,本文最后部分通过得到的相应结论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产业协同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促进效应,同时也会呈现出负面的阻碍作用,即呈现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借助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市级面板数据,并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在目前阶段对长江经济带中城镇化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细分行业中的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最为显著。而对长江经济带中分区域研究却有不同的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存在地区异质性:产业协同集聚对下游地区城镇化的促进主要来制造业与自消费性服务业协同效应;中游地区主要来自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协同效应;上游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细分行业协同集聚效应相较于其他区域均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细分行业中的生产性、公共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效应最为显著。而本文所选取的控制变量对城镇化的发展也具有异质性,本文最后部分通过得到的相应结论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