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已经连续14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特别是新世纪以后,双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中既有结构性的内在原因(低收入、低消费、高储蓄;加工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又有货币性的诱发因素(货币原罪),而政策性的因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政府主导下的招商引资)则直接推动了我国双顺差的过快积累。虽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产物,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双顺差和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正给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带来日益增长的负面效应。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供应、信贷、通胀造成的压力,央行冲销成本,冲销对内向型和外向型经济平衡的影响,热钱流入对金融稳定造成的潜在威胁,外汇储备损失等,日渐成为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持续大额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目前尚在维持,但因其稳健性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国家内外均衡造成的干扰,中长期维持这样的国际收支结构,将令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及民生福利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是弊大于利的。而这样的国际收支结构所能够维持的期限则取决于外汇市场、国内货币市场以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所能承受的储备增长的限度。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结构、以财政政策刺激内需、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加强国际收支监测管理与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政策措施都有助于让我国国际收支回复到可持续的轨道上去,调整政策的互相搭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将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最终需要依靠政策的调节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阶段的提升,来获得一个有利于长期内外均衡和效率的国际收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