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她一生著有四部长篇小说,五十多篇短篇小说、散文、戏剧,最著名的就是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虽然这部作品一发表就遭到黑人作家的批评,受到冷落,但目前已成为她最受欢迎的作品,是黑人文学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公认是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一。国内外研究者对小说《他们眼望上苍》的研究主要从女性主义、叙事技巧、成长小说特点、黑人民俗文化、赫斯特种族观和文化观、与赫斯特本人生活经历的联系以及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等这些方面进行。本文主要是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小说中所呈现的典型狂欢理论特征,展示其小说丰富的内涵。同时,作者通过狂欢化手法给读者呈现一个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展现了黑人民族的社会理想,并对黑人种族寄予厚望,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实现和谐的乌托邦国度。本论文由导论、四章正文和结论部分组成。导论主要介绍作者赫斯顿的生平、写作经历、《他们眼望上苍》的主要情节和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成果,进而点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狂欢化特征,展现了黑人的传统文化习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自由平等的狂欢精神以及美国妇女反抗性别歧视,追求自我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能够真正实现众生平等、和谐的乌托邦国度。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罗马到十九世纪,不同时代的学者都对狂欢的文化现象发表过种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提出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三个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狂欢节型的庆典,在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大民众的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称为“狂欢式”,也就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而狂欢节的各种形式和世界感受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和体现即为“狂欢化”。其中也归纳出狂欢理论的基本特征:全民性、仪式性、双重性、颠覆性。正是通过这些特征,作品中的“狂欢”才得以充分体现。第二章分析全民性和仪式性在作品中的体现。狂欢节是由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构成的,具有全民性和仪式性。本章首先分析全民性,包括珍妮在大自然中的狂欢,伊顿维尔镇商店门前的聚会和大沼泽地的狂欢。其次又分析仪式性,主要从点灯仪式和驴的葬礼来阐述。这些显著的外在特征体现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内在意蕴,把人们从郑重其事的官腔中解放出来。第三章分析双重性在作品中的体现。《他们眼望上苍》狂欢双重性主要从加冕与脱冕、死亡与重生以及语言与笑声方面来体现。加冕与脱冕的形式主要从其仪式和官方世界两个方面来呈现。而珍妮的三次婚姻觉醒经历让我们感知到背后隐含的死亡与新生的双重含义。此外,其中的狂欢语言和笑声更让大众体会到轻松、自由、平等的狂欢氛围。第四章分析颠覆性在作品中的体现。主要从宗教神圣性的颠覆,珍妮的颠覆精神以及白人文化、价值观的颠覆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在骡子的葬礼上,宗教的神圣性遭遇降格,严肃性和庄重性被完全颠覆。其次,珍妮不断与周围抗争,勇于追求平等的精神颠覆了传统以及男女二元对立关系。另外,乔和特纳太太对白人文化,价值观的盲目崇拜,更加具有颠覆性。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结论部分指出,小说通过主人公珍妮三次摆脱婚姻束缚,力求自身自由平等的主线,把读者带入一个众生平等、自由快乐的狂欢化的乌托邦世界。同时,作者借用狂欢化的手法对于等级森严的官方现存世界进行无尽的调侃和贬斥,表达了她对于人类生存现状之不满和对未来理想生活的美好构想,提倡人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坚信旧的体制一定会消亡,新生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