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于福建地区民居的研究多集中在闽西客家土楼、土堡和闽南红砖古厝领域,闽东民居的研究则多集中在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主的官式多进式民居,而闽东南部山区存在大量朴素的大型集体性厝式民居鲜有涉及,笔者童年生活在这类古厝之中,作为家族集体中的一员,选择保存最完整的下溪厝为研究对象,以居住者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为基础,希望更全面的阐释下溪厝的空间意义。 本文试图以一个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探究闽东民居下溪厝的空间在实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含义。实存的建筑空间是相对固定的,而日常行为习惯和仪式活动对空间作出了不同的解读,行为和空间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依存关系。 由于古厝民居留存至今受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礼俗、风水等因素影响,所以本文参考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入手,首先以人为出发点,交代了生活在下溪厝中的林氏家族的脉络传承,然后分析了地方风水观念对下溪厝空间结构的影响,并深入描写和阐释了各部分空间在日常生活与仪式活动中的使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意识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章最后一部分讨论下溪厝大家族集体性空间的衰落与瓦解,反思古厝的群体性空间对于当今高密度的社区居住空间有哪些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