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大鼠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偏头痛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组(C组)、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D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组(E组)共5组,每组10只。C组、D组捆绑行逆电针治疗30 min×7天,其余各组同时段捆绑30 min×7天。第8天,A组皮下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30 min后捆绑30 min;其余各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造模,其中B、C组造模30 min后捆绑30 min,D、E组造模30 min后捆绑行电针治疗30 min。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和50%PWT,实验结束后,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ET、CGRP的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1.造模结束后,各组模型大鼠出现双耳发红、前肢频繁挠头、爬笼次数增多、竖毛、咬尾等活动增加表现,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50%PWT明显降低(P<0.01),表明偏头痛模型复制成功。2.各组大鼠行为学比较:造模后,与B组对比,C组、E组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治疗后,与B组对比,C、D、E各组行为学评分均降低(P<0.01);与造模后(治疗前)对比,C、D、E各组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C、D、E三组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学评分为C组>D组>E组。3.各组大鼠50%PWT比较:造模后,与B组对比,C组、E组50%PWT升高(P<0.01)。治疗后,与B组对比,C、D、E各组50%PWT均升高(P<0.01);与造模后(治疗前)对比,C、D、E各组50%PWT均明显升高(P<0.01);C、D、E三组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PWT为C组<D组<E组。4.各组大鼠ET、NO、CGRP含量比较:与A组比较,B组ET、NO、CGRP含量均升高(P<0.01)。与B组比较,C、D、E各组ET、NO、CGRP含量均下降(P<0.01)。与C组比较,E组ET、NO、CGRP含量均下降(P<0.01);而D组ET、NO、CGR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E组ET、NO、CGRP含量下降(P<0.01)。结论:1.电针少阳经穴能够减轻偏头痛大鼠的疼痛程度,有效下调ET、NO、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提高痛阈,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2.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的方式优于单纯预防性治疗和单纯急性期治疗,提示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的方式可以作为优势方案,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