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空前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和日益高涨的房价已使住房问题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当前研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然而,在地方层面,却存在地方政府实施意愿和供应激励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经济转型和中央地方关系重构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和低价供应工业用地招商引资的现象持续突出。土地成为地方政府实现财税创收和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资源。有研究文献开始认为,现时地方政府以土地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抑制了地方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激励和成效。基于以土地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这一背景研究地方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视角新颖且符合中国实际。然而,现时仍鲜有文献基于这一现象进行全面讨论和实证研究。在实证分析部分,研究首先运用了三维趋势面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地方保障性住房供应程度,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和工业用地依赖程度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和空间集聚模式进行了分析。而在模型检验部分,结合宏观的理论架构,研究重点关注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如何受到地方政府“经营土地”行为的影响,并兼顾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因素,通过2009-2013年33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和计量模型,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性异质性。研究发现,在2009-2014年间,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程度的空间分异状况明显异于中国其他的社会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异状况,热点地区多集中于西部城市,土地财政依赖较高和住房问题较为突出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程度较低。实证模型显示,尽管中央政府有积极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和地方政府有考虑到城镇户籍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土地出让收入对于地方财政愈重要,企业化的地方政府就越缺乏供应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分区域估计的实证结果则表明,不同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区域对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给的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财政依赖这一因素在各分组样本仍能显著地预测地方政府规避供应保障性住房的行为,工业用地供应程度则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与保障性住房供给具有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城市规模来看,所有级别的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都对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地方政府的工业用地供应程度则只在大中城市对保障性住房供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基于研究发现,文章也分别从财税体制、地方考核体系、土地使用制度、保障性住房供应主体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工具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