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效能感和绩效的关系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t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在社会两难情境中考察了团体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和个体绩效、团体效能感和团体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大一、大二学生为被试,采用3(合作时间,即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3(交流水平,即高交流组、中交流组和低交流组)×3(团体规模,即三人团体、五人团体和七人团体)多因素实验设计,使用与任务相关的个人所得评估问卷、团体所得评估问卷和交流问卷,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和团体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合作时间、交流水平和团体规模对团体效能感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和个体绩效、团体效能感和团体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效能感和团体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高,团体效能感越高。2.合作时间对团体效能感的影响显著。表现为三人团体三个单元的团体效能感差异显著,即第三单元团体效能感显著高于第一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团体效能显著高于第一单元。3.不同交流水平组的团体效能感有显著差异。表现为高交流组团体效能感显著高于中交流组和低交流组,中交流组团体效能感显著高于低交流组。4.团体规模的主效应不显著,即三人团体、五人团体和七人团体的团体效能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5.交流水平对团体规模和团体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起中介作用。6.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而,个体绩效对后继的自我效能感也有预测作用。7.团体效能感对团体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而,团体绩效对后继的团体效能感也有预测作用。
其他文献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长期以来,孝道一直是历史学、文献学以及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过去很少从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规模日趋庞大,积极探索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的办学特色与质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把学科本位的评价
幼儿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英国的幼儿教育特色鲜明,其幼儿教育思想由萌芽到繁荣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时期,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教育思想家及改革实践者对英国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