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经肝及经脾种植VX2瘤株建立兔肝转移瘤模型,分别观察模型建立情况、CT扫描肝内病变数目及强化情况、CT灌注扫描肝内病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参数(BF值、BV值)差值的比较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肝内病变数目及染色情况,探讨哪种方法更为合理实用,哪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更接近人肝转移瘤。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体重2.8-3.5kg/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接种术前禁食12小时。A组: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腹部消毒后,于剑突下腹部正中纵行切开皮肤约3-5cm,逐层分离直至暴露肝脏,牵拉出肝左叶,注入制备好的VX2细胞悬液(浓度1×107/mL)1mL,逐层关腹,术后3天应用庆大霉素预防感染。B组: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腹部消毒后,沿左侧肋弓下缘切开皮肤约2-3cm,逐层分离直至暴露脾脏,注入制备好的VX2细胞悬液(浓度1×107/mL)1mL,术后3天应用庆大霉素预防感染。术后第14天行CT灌注扫描,第15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别观察CT扫描表现(肝内病变数目及强化特点)、血管造影表现(肝内病变数目及染色情况)及CT灌注扫描参数(肝内病变处与周围正常肝组织BF、BV差值的比较)。 结果:⑴模型建立结果:A组(经肝种植VX2细胞悬液):2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模型全部成功(经解剖病理证实),2只在CT灌注扫描后死亡(未行血管造影),2只未能测出CT灌注扫描BV值及BF值,1只在行血管造影前麻醉后死亡。共有20只成功完成CT灌注扫描及血管造影。B组(经脾种植VX2细胞悬液):25只新西兰大白兔,2只在接种VX2细胞悬液后10天死亡,2只在接种VX2细胞悬液后12天死亡,死亡后解剖发现这4只均出现腹腔转移,有大量腹水,肝脏均未见明显转移病灶。有21只成功建立模型(经解剖病理证实),其中1只在CT灌注扫描后死亡(未行血管造影),共有20只成功完成CT灌注扫描及血管造影。⑵CT扫描表现:A组:20只成功完成CT灌注扫描及血管造影的兔子中,16只为单个病灶,4只为2个以上病灶;19只可见强化(其中4只为环形强化),1只未见强化。B组:20只成功完成CT灌注扫描及血管造影的兔子中,3只为单个病灶,17只为2个以上病灶;19只可见强化(其中13只为环形强化),1只未见强化。⑶CT灌注扫描参数测定结果:A组肝内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肝组织BF值差值为264.58±59.132mL/min,B组肝内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肝组织BF值差值为199.60±32.237mL/min,P=0.001(P<0.05);A组肝内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肝组织BV值差值为19.541±4.0300mL/100g,B组肝内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肝组织BV值差值为15.869±2.8913mL/100g,P=0.003(P<0.05)。⑷DSA表现:A组:20只成功完成CT灌注扫描及血管造影的兔子中,13只为单个病灶,6只为2个以上病灶,1只未见明显病灶;19只可见肿瘤染色(其中5只为环形染色,5只为结节状染色,9只为片状染色),1只未见明显肿瘤染色。B组:20只成功完成CT灌注扫描及血管造影的兔子中,1只为单个病灶,19只为2个以上病灶;全部可见肿瘤染色(12只为环形染色,6只为结节状染色,2只为片状染色)。 结论:①经肝种植VX2细胞悬液建立模型方法的成功率(100%)高于经脾种植VX2细胞悬液(84%)的方法,两种方法的技术操作相近。②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肝内病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BF值差值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BV值差值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3)。这说明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肝内病变的灌注有明显差异。③通过观察CT扫描及血管造影表现,发现经肝种植VX2细胞悬液建立的模型,其肝内病变多为单个病灶,大部分有强化,多为片状染色;经脾种植VX2细胞悬液建立的模型,其肝内病变多为多个病灶,大部分有强化,多为环形染色。这说明经脾种植VX2细胞悬液建立的模型的影像表现更接近人肝转移瘤的影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