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针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2-3期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两大证型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图谱分析,寻找CKD2-3期两大主要证型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且探索CKD2-3期两大证型的中医证候物质基础,以期建立CKD2-3期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两大证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定量科学表达体系,为早期CKD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中医药方法。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CKD2-3期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各15例,所有受试患者均来源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三科。另纳入1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来源为病人家属志愿者。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并记录他们的性别、年龄、血液生化等信息。将血清进行~1H-NMR检测,所得核磁图谱导入MestReNova 9.0软件进行分段积分,然后导入SIMCA-P 13.0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首先采用PCA分析,在PLS-DA模型验证有效的基础上,再进行OPLS-DA分析,根据载荷图(S-Plot)和VIP值(VIP>1),确定组间差异代谢产物,运用SPSS 25.0软件t-test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1)通过分析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峰形,结合文献和数据库对照,从血清核磁图谱中指认内源性成分29种。(2)CKD2-3期患者组中谷氨酰胺、精氨酸、脂质、β-羟基丁酸酯较对照组含量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α-葡萄糖、异亮氨酸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脾肾气虚组β-羟基丁酸酯、脂质、脯氨酸、甘氨酸、甜菜碱、精氨酸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脂酰胆碱、醋酸盐、α-葡萄糖、甘油磷脂酰胆碱、异亮氨酸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气阴两虚组β-羟基丁酸酯、胆碱、谷氨酰胺、精氨酸、脂质、亮氨酸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脂质、亮氨酸在气阴两虚组含量升高明显,在脾肾气虚组含量升高次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氨酸、甜茶碱在脾肾气虚组含量升高明显,在气阴两虚组含量升高次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胱氨酸、谷氨酸、醋酸盐含量在脾肾气虚组降低,气阴两虚组含量上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D2-3期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清核磁代谢图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初步可以得出该两大证型有着特定的代谢轮廓,且提示代谢途径紊乱可能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质、三羧酸循环等。但由于本次代谢组学研究仅仅涉及到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型,未与其他证型进行对照研究,故尚无法判断本研究得出的CKD2-3期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特征性表现中哪些属于CKD的共性因素,哪些属于CKD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的特征性表现,有待在今后的实验中进一步完善。